(我以前在其他中文網發過這篇文章)
台灣近代曆史
台灣史前時期 (1624年以前)
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1624年—1662年)
大肚王國 (? -1732年)
鄭氏治台時期 (1662年—1683年)
台灣清治時期 (1684年—1895年)
台灣民主國 (1895年)
台灣日治時期 (1895年—1945年)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迄今)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李鴻章代表清廷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以台灣為“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之地來塘塞滿清政府,稱棄台並不可惜。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台灣住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廷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台民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巡撫唐景嵩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同時,民主國也製定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為國旗、刻有“民主國寶印”文字的國璽、並建年號為“永清”。同時也並發表宣言,向各國通告建國宗旨,希望能借此引發國際幹涉,使台灣免於被割讓。
未料,日軍在5月29日於基隆背後的澳底登陸,6月3日攻陷基隆。於是,台灣民主國政府的首腦們,包括唐景嵩和丘逢甲,都爭先恐後地逃跑到中國大陸去了。6月下旬,餘眾又在台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為籌措經費,劉曾經發行鈔票、郵票。有些學者將劉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權稱之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但到10月下旬,劉永福也棄守內渡中國大陸,日軍占領台南,這個隻存活184天的短命政權,終於完全劃下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