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關注“對華貿易重現赤字”:出口結構發生變化

觀察者網訊)綜合韓媒《亞洲日報》、《朝鮮日報》等14日報道,韓國政府日前釋出消息稱,今年韓國對華貿易逆差達180億美元,連續11個月未能盈餘。韓媒注意到,這是自中韓建交以來,韓國對華貿易時隔31年重現赤字,作為韓國經濟支柱的對華貿易格局出現“劇變”,最主要原因是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

  報道分析稱,隨著在大部分原材料上實現自給,中國從韓國進口的需求下降。相反的是,韓國的二次電池市場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必需材料和關鍵礦物,加之對華出口半導體行情低迷,導致赤字重現。

  “現在是反過來我們給中國錢了……”有韓媒如是感慨道。

6月21日,在青島日韓進口商品博覽會上,工作人員直播銷售韓國麵膜 圖自視覺中國6月21日,在青島日韓進口商品博覽會上,工作人員直播銷售韓國麵膜 圖自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13日,韓國貿易協會和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的消息稱,今年前11個月,韓國對中國出口114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1320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80億美元。對華貿易赤字以今年1月出現39億美元赤字為開端,已連續11個月未能盈餘。赤字規模僅次於韓國最大石油進口國沙特阿拉伯,居第二位。

  《亞洲日報》對此指出,除了中韓建交的第一年的1992年,韓國對華貿易時隔31年重現赤字。這意味著,規模一度占到韓國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被視作韓國經濟支柱的對華貿易格局出現劇變。

  據報道,從2003年至2018年的16年間,除2008年外,中國一直穩居韓國最大貿易順差國,但目前情況發生了“逆轉”。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在於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

  韓媒分析稱,過去韓國向中國出口中間材料,然後中國進行再加工後再出口至全球。但隨著中國在大部分原材料上實現自給,從韓國進口的需求便下降了;相反的是,韓國眼下正快速發展的二次電池市場則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必需材料及關鍵礦物。再加上近年來,韓國對華出口的主力產品半導體麵臨行情低迷。

  於是,韓國對華貿易順差在2018年達到556億美元後便開始下降,這一數據是韓國史上第二大對華貿易順差,當時占韓國貿易順差總額的80%。去年,韓國對華貿易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赤字,對華貿易順差僅為12億美元,不過堪堪避免了赤字。

31年來韓國對華貿易收支《朝鮮日報》製圖31年來韓國對華貿易收支《朝鮮日報》製圖

  報道還提到,與此同時,中國各產業的快速發展也令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逐漸縮小。

  2019年,韓國的石油化學產品是第三大對華出口產品,僅次於半導體和顯示器。當時,中國的石油化學原材料自給率僅為60%,但目前已經能夠達到90%—100%,這使得今年韓國石化原材料出口同比劇減21%。報道指出,除部分高端產品外,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已經全部“亮起紅燈”。

  就連曾在中國人氣高漲的韓國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也被法國、日本等擠出市場。中低端市場又被中國本土產品占領,韓國產品的處境更為尷尬。

  “中國現在可以自給自足相當數量的產品,韓國再也沒有可以賣給中國的產品了。”《朝鮮日報》感慨道,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很難再顯示出優勢。

  此外,《亞洲日報》還認為,韓國對華出口除受到行業影響外,中美貿易摩擦等地緣政治風險、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等也是重要變數。

  《朝鮮日報》14日在另一篇報道中也指出,中韓的“分工結構”在時隔30年後被打破。

  報道稱,自中韓建交以來,兩國貿易的核心是韓國出口中間產品,中國再加工後出口至全球。然而,從鋼鐵行業開始,再延續到石化、電池等行業,中國生產中間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從而削弱了過去的這種“分工合作”結構。

  這種趨勢尤其在近15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等策略以推動製造業增長和振興內需後越發明顯,韓國中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麵臨“更大危機”。

  報道援引韓國貿易協會今年6月發布的最新報告稱,過去7年,中國的出口自立度顯著大幅增強,尤其是在中間材料和零部件產品方麵。

  以顯示器為例,中國出口自立度從2015年的“-0.137”上升至2022年的“0.899”(越接近1表示自立程度越高),反之韓國顯示器對華出口競爭力持續削弱。此外,中國石化產品的出口自立度同期從“-2.115”升至“-0.277”,二次電池產品從“0.595”升至“0.931”。

  《朝鮮日報》援引韓國央行本月4日發布的報告稱,隨著中國出口產品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在全球市場與韓國形成的競爭也將不斷增大,韓國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出口產品的對外競爭力,同時通過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以改善當前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出口結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