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往中的技巧,就是忽悠原則,
以自己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再用國際秩序公理掰扯。
但是,一個要點就是不要與曆史悠久的民族為敵。
因為它的民族記憶可能激發出強勁的力量爆發,最後出現導致
兩國關係破裂,雙方都遭受嚴重的國家利益損失。
在一次東亞國家關係論壇中,印度學者用兩首歌。
引出了這個議題。
“一條大河” 電影上甘嶺插曲,1956年拍攝。
“英雄讚歌”電影英雄兒女插曲,1963 拍攝。
如果說剛剛結束朝鮮戰爭,那種民族主義的宣泄還能理解。
到了幾十年後今天,兩代人,七十年了,還有那麽多中國人對
那場錯誤戰爭的認可,則是值得深思的。
因為,這個民族百年來的受壓迫欺負的記憶存在,導致在朝鮮局部戰爭
時刻誤判。“壓迫民族的反抗,不是理性,不是就事論事的。
是個積累和總爆發的過程。曆史的線條從來不是那麽細致的。”
將來如果中美再有戰爭,必然有好多人唱著“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同樣,中日再有軍事衝突,肯定就是軍隊看電影 《甲午風雲》,《南京,南京》。
而這種民族曆史記憶的沉積,會直接左右民眾和國家領導人對當時的是非曲直
和國家前途利益的判斷。野心家煽動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都是利用民族的苦難記憶。
這樣同樣可以分析以巴雙方的用力過猛。正是,猶太人又被屠殺的曆史,
他們內心深處就有危機感,對國家領土的重視。
巴勒斯坦人又何嚐不是如此? 從1948年至今,次次衝突,次次失敗,
無辜平民百姓傷亡,“巴勒斯坦人的小孩是不可能在這裏長大的。
海外流浪長大的巴勒斯坦人,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哈馬斯。”
作為一個理性開放思維的政府,應該以避免軍事衝突為底線。不應該與
有記憶的民族為假象之敵。更不應該有挑釁測底線的投機。
因為突然出現的總爆發時刻是不可預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