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出生在美國,受的是最正統美國教育。張之所以對南京大屠殺關注,影響來自外祖父張鐵君--一位民國報界極負盛名的報人

來源: weed123 2023-11-09 08:28: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916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weed123 ] 在 2023-11-09 16:55: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https://new.qq.com/rain/a/20221213A05SPO00  

張純如:36年的孤勇人生,揭開曆史殘忍的一頁

編 輯:米麗萍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國行公祭,祀我國殤。山河猶在,國泰民安。”2014年2月27日,中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昭示後人勿忘國恥,珍愛和平。
今天是第9個國家公祭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有必要記住一個人。
她就是美國華裔女性張純如,在她36年的孤勇人生裏,以一己之力,寫了一本改變很多西方人認知的著作——《南京大屠殺》,是對南京大屠殺首次用英語進行的全麵研究,被評為“二戰過程中最果敢的論述,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沒有‘南京大屠殺’的詳細描述”。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威爾評論說,“因為張純如的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將不會再發生。”
記者理查德·羅斯塔德這樣稱讚張純如:“張純如點燃了一支火把,並將它傳遞給其他人。我們不應讓這火把熄滅。”
正如張純如所說,“請你務必、務必、務必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一個人可以令世界大為改觀。”
讓我們走進她的故事。
 
血緣深處的南京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醫院。
她的父親張紹進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有影響;母親張盈盈也是哈佛大學博士,從事生物科學研究。
張純如生在一個文化世家,其祖父張廼藩(1905-1998)曾任蔣介石侍從室處長,外祖父張鐵君是民國報界極負盛名的報人,曾擔任《中華日報》的總主筆,父母都在伊利諾大學任教。
她的外祖父母都是南京人,1937年末,日軍逼近南京,張鐵君當時在國民政府任職,他從水路撤往湖南,和妻子約定在蕪湖會合,然而苦等四天,仍不見妻子蹤影。
最後一天,官船即將起錨,張鐵君絕望地對著江麵呼喊妻子的名字。就在這時,從遠處駛來的一艘小船上傳來了聲音,“我在這裏!”,那正是他的妻子。一家人由此僥幸逃離南京大屠殺,輾轉到台灣,後來又移民到美國。
揚子江邊的生死聚散,經過張盈盈講給張純如,成為一段深刻熟悉的家族故事。
 
1972年,張鐵君夫妻也移民美國。張鐵君忠於故土,熱愛中國文化。他教育純如,“你應該為身為中國人而倍感自豪,你是來美國學習西方現代科技的。你應該知道,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曆史。說到哲學和道德,西方世界需要向我們學習!”
在張鐵君眼中,總有一種無可名狀的驕傲和揮之不去的憂慮。二十多年後,張純如才真正領悟到了這份驕傲與憂慮的真實意味。
卓越的文學天賦
1985年,張純如考入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數學和計算機雙學位,後來她開始對文學創作感興趣,曾積極向校刊《伊利諾人報》投稿,並成為該刊主筆之一。
大學三年級時,張純如轉專業到新聞係,她說:“學新聞不僅可以讓我有機會寫作,還能與各種有趣的人打交道,從而豐富人生閱曆”。
在《伊利諾人報》工作時,她發表了三篇關於艾滋病的報道,反響很大。
張純如曾這樣描述她初入新聞領域時的興奮:“我的文字變成正式出版物了!我頓時沸騰起來……盡管我後來為《紐約時報》這樣的大報寫過許多稿件,但首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伊利諾人報》上的那種興奮勁兒卻是難忘的。”
在新聞係學習期間,張純如曾任《芝加哥論壇報》的校園記者,她的稿件經常出現在報紙上。驕人的業績使她獲得了美國雜誌編輯協會的資助,前往《紐約時報》《新聞周刊》《讀者文摘》等大媒體實習。
1989年,張純如到美聯社芝加哥分社實習,她采寫的有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巴丁的文章為多家報刊轉載。約翰·巴丁稱讚她能深入淺出地解釋深奧的科學原理。
本科實習結束後,由於與編輯發生衝突,張純如未能成為新聞記者,但她不願意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最終離開了報界,做一個獨立撰稿人。
 
1990年,她考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語言寫作碩士課程班深造,導師發現了她的寫作才能,將她推薦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編輯蘇珊·拉賓娜。
蘇珊提議她撰寫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張純如便將全部精力灌注在這本書中,“每周工作50-100個小時,一醒來就工作,直到睡覺才停止”。
由於錢學森拒絕立傳,並婉謝了采訪要求,張純如便采用迂回政策,在加州找到了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包括珍貴的錄音。
1993年5月,張純如前往中國,探訪錢學森的故鄉和工作場所。返回美國後,她又采訪了錢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時的同事,搜集了錢的老師馮·卡門等人對他的回憶。
1994年,張純如的第一本書《蠶絲:錢學森傳》出版,書中講述了導彈設計的第一人錢學森,如何在美國遭受迫害,最終返回中國的史實和時代背景。
 
這本書獲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並很快成為暢銷書,在美國主流報紙上得到了積極的反響,《華盛頓郵報》等報刊紛紛發表了書評。
評論家雷雨評價《錢學森傳》:“張純如筆下的錢學森,已不再是我們以往知道的那種刻板印象,他是立體而個性鮮明的。”
1994年11月,張純如聽說,一部描述中日戰爭和日本軍隊30年代犯下的戰爭罪行的紀錄片在獲取資助時遇到問題,在庫比蒂諾將舉行一次與此相關的會議。
當時張純如在尋找新書的題目,也對這段曆史極度感興趣,於是應邀參會,而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
用生命寫一本書
會上展出了許多30年代日軍侵華期間拍下的反映日本戰爭罪行的照片,一張張驚人的黑白照片狠狠地叩擊著張純如的心靈。
那段曆史她從家人的言談中聽過,但對出生在美國,成長在美國的張純如來說實在是太過於遙遠。
而這次當她看到當時的畫麵,心裏打了冷顫,“中國人民在那段時間究竟遭遇了什麽?”
 
 
為了追尋真相,她跑到加州圖書館尋找曆史資料。
但出乎預料,在所有二戰書籍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具體描寫非常零散,甚至相差甚遠。那個記載著三十多萬中國同胞的悲慘曆史片段,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但是,關於“納粹大屠殺”以及“美國南北戰爭”的曆史卻記錄得非常詳細,無論是德文還是英文,都事無巨細地描述著美德兩國的黑暗曆史。
“為什麽沒有人描寫‘南京大屠殺’呢?這也是真實存在的曆史啊!”
1995年,張純如坐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在南京的炎炎夏日下,她和向導一起走進南京郊區的荒草叢中,尋找記錄那些有標記和沒有標記的屠場。
當她拿著照片去到受難者家中時,照片裏的19歲女孩,已然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
在采訪中,如果遇到當地人講方言,她就一個個錄音,再拿回去聽。
“每個我見到的幸存者都極其渴望講述他們的故事。我每個采訪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用錄像帶錄下故事的細節。一些人在采訪時情緒過於激動,甚至流下淚來。但所有這些人都想在死去之前講述大屠殺的事。”
陪同她采訪的楊夏鳴教授回憶道:
她的中文水平一般,我要逐字逐句地給她翻譯,她很認真,更十分嚴謹,常常用英文材料和中文資料核對事實。她常常會打破砂鍋問到底,有時真覺得她有些偏執,但事實上,她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張純如想知道的問題非常多,也非常具體,諸如浩劫發生的當時,南京老百姓怎麽生活,怎麽吃飯,不一而足。
每天高強度的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這讓張純如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聽著各種悲慘的經曆,再加上體力上的消耗,張純如經受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折磨,但是張純如以其頑強的毅力繼續記錄著受難者的過去。
當時,旁邊的親友們極力勸說張純如停下這段痛苦的寫作,但她卻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說:“如果我不能為那些不能發聲的人說話,那我寫作又有什麽樣的意義呢!”
泣血的文字,大把大把掉落的頭發,難以進食帶來的體重驟降。張純如幾乎在用生命書寫了那場大浩劫,誓將“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昭告全世界。
據曆史學家王衡星介紹:
她似乎就是這個曆史事件中的一員,用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寫出這本書來。她這本書不是用筆寫的,是用心寫的。
揭露被遺忘的大屠殺
最終,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發生的60年後,張純如曆時三年多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麵世。
 
書名中,張純如將南京大屠殺稱為“the forgotten Holocaust”。
Holocaust一詞是指大規模的毀滅和虐殺,對於西方人來說,“the Holocaust”已經等同於二戰時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施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張純如用這個詞讓西方人知道,在中國也發生過一場同樣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這本書是對南京大屠殺首次用英語進行的全麵研究,它讓許多普通西方讀者了解到人類曆史上這黑暗的一頁。
對日軍的所作所為,此書比以往的任何記錄都更為詳細。除了講述南京大屠殺事件本身,張純如還進一步探討了戰後日本政府掩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行為。
這本書出版一個月後,榮登《紐約時報》10大暢銷書榜首,還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在隨後數年內它被翻譯成15種語言,再版10餘次,迄今印數已近百萬冊。
西方各界也開始關注南京大屠殺並熱烈討論。白宮專門購入此書,將其作為總統的參考讀物。
“這是60年來首次有人讓美國人知道這項戰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國無數以英文寫作的男性作家和曆史學者都沒做到的事。”《紐約時報》稱張純如,“60多年來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詳盡地揭露日本當年的獸性。”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喬治·威爾評論說,“美好的是,正義得到伸張……因為張純如的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將不會再發生。”
記者理查德·羅斯塔德這樣稱讚張純如:“張純如點燃了一支火把,並將它傳遞給其他人。我們不應讓這火把熄滅。”
張盈盈認為這本書取得巨大轟動存在諸多客觀原因,但不容否認的是,在眾多的文章和書評中,幾乎每個人都同意,正是純如從檔案館裏挖掘出的海量資料令這本書與眾不同,她對曆史真相及社會正義的熱情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深深感動了讀者,並引起他們的共鳴。
然而,並未所有人都能正視曆史,尤其是日本右翼分子以及心懷鬼胎的人,他們不分青紅皂白,把張純如視為蓄意挑起國家對立的極端人士,還稱其中記載的曆史子虛烏有。
對於這類顛倒黑白的人,張純如拿出了最關鍵的證據,也是作為第三國家的人的資料,《魏特琳日記》以及《拉貝日記》。
明妮·魏特琳是美國在華的傳教士,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她依舊留在南京照看學生,更是將日本在南京的暴行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並發給了紐約的校友。
那段黑暗時期,日寇對婦女的罪孽更加深重。盡管魏特琳積極營救,但還是無法抵抗日軍的侵擾。在目睹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後,她最終因為抑鬱症自殺。但是,當初那本一千多頁的日記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拉貝先生是德國人,他以四平方公裏的安全所,保護了近25萬南京居民的生命。更是以第三方的視角闡述了期間經曆的一切,是證明日軍暴行最有效的證據。
張純如令日本右翼分子喪魂落魄,1998年4月,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公開批評了她的書“包含眾多極其不準確的描述和一麵之辭……”
1998年12月,張純如與齊藤邦彥出現在一檔名為《吉姆裏勒爾新聞》的訪談節目中,二人就日本至今不願為侵略行徑做出書麵道歉一事進行了唇槍舌劍的辯論。
麵對齊藤邦彥,張純如毫不留情地指出:日本政府從未就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暴行認真地、正式地表達過歉意,而且在戰後的幾十年間,日本教科書也在極盡所能地試圖歪曲和掩蓋這段曆史;在張純如的咄咄逼問下,齊藤邦彥隻剩下含糊其辭地狡辯……
《南京大屠殺》一書的成功,使年僅30歲的張純如令人矚目。2003年,她的第三部著作《美國華裔史錄》問世,再次成為讀者的焦點。
第二年,張純如應邀走遍了全美21座城市,發表了幾十次演講,可以說是紅極一時。然而,就在張純如的創作力達到巔峰之時,她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4年11月9日,年僅36歲的張純如在加州蓋洛斯路邊的汽車裏飲彈自盡,張純如的猝然離世再次震驚了世界。
關於她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但無一定論。這位36歲的女作家悲劇性的結局,成為一個曆史迷案,給家人帶來了巨大的悲痛,也引發人們羅生門式的猜測。
 
美國加州洛斯阿爾托斯,天堂之門公墓內張純如的墓碑
相信一個人的力量
“請你務必、務必、務必相信一個人的力量。一個人可以令世界大為改觀。……你是一個人,你可以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誌存高遠。不要限製住你的目光,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夢想或理念……”
——張純如
斯人已逝,長歌當哭。張純如的一生,短暫卻充滿力量。
2011年,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耗時六年,為女兒寫出了三十萬字的傳記《張純如:無法忘卻曆史的女子》。她希望借此用餘生追悼愛女,將自己的所失轉化為某種積極舉動。
這是一封母親寫給已逝女兒的情書,記錄了張純如36年燦爛孤勇的人生:她贏得過無數戰爭,卻無人知曉她心底爆發的戰爭。
書的結尾,張盈盈說:本書行將結束時,我本打算找一句名人名言收尾,最好是某個擁有與純如同樣人生哲學的人說過的話。就在此時,我偶然從收音機裏聽到這句話,一下子就被打動了,它可以代表純如的精神:有些人的一生便是專為別人而度過的。
為了紀念張純如,在美國舊金山市中心的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三層,專門為她開設了一間閱覽室,被命名為“Power of One(一個人的力量)”。
“這是純如一生的信念,也是她踐行一生的寫照。”張盈盈說。
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會長張藍真說,張純如讓西方社會廣泛了解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她做出的貢獻是無價的。“我希望可以成為純如身後的一個腳印,也希望我們身後有更多的腳印,堅持她的信念。”
 
 
2017年清明,古淮河畔,莊重典雅的張純如紀念館沐浴朝陽,矚望東方。
從這一天起,英雄魂歸故裏,不再孤單,有560萬家鄉人民陪伴她,她深邃的思想永不停歇。她守望千裏江淮,情牽四海赤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張純如,被她尋找真理、捍衛正義的精神所打動,從中獲得力量。
 
而在大洋彼岸,以張純如名字命名的“張純如公園”在美國聖荷西揭幕。
公園的設計寓意深遠,從高處俯瞰,猶如一顆石頭丟到水塘裏形成一圈圈的漣漪。小小的石頭不正是張純如的化身嗎?她用“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的信念,擊破了謊言,還原了真相,匡扶了正義。
許多當地華人發出心聲:“以張純如的名字命名這處公園,是對這位偉大女性非凡勇氣、強烈正義感和對真相不懈追求的褒揚和銘記。”
“希望大家不要隻關注張純如因何而死,而是關注她為何而活”。張純如死後,張純如的父母由伊利諾伊州搬到舊金山灣區,繼續愛女未竟的事業。
結語:
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
“三十七歲良知,一萬公裏勇氣,一次悲壯的靈魂之旅。生與死在漫長的墓道上,一一對視,一一默禱,一一傾聽。”這首寫給張純如的詩歌悲愴而勇毅。
她的名字“純如”,取自《論語》“從之,純如也”。寓意“純正和諧”,不隻是名字,還有她的心。
張純如在如流星一般絢爛的一生中,寫下了曆史紀實著作《南京大屠殺》,引起了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對這段驚天暴行的關注,也喚醒了華人世界對這段沉痛曆史的記憶。
一個民族隻有銘記曆史,不忘舊恥,才能砥礪前行,鑄就光明的未來。
在《南京大屠殺》前言中,張純如用“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來警示世界。她為曆史發聲、為和平奔走,值得我們用一生銘記、傳承。
純如,我們永遠懷念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