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罡在萬字文章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巴以衝突的死結,是哈馬斯和伊朗故意阻撓和平。
他指出了幾個重要論點,披露了之前外界鮮為人知的重要曆史事實:
第一,對以色列建國,是聯合國1947年的巴勒斯坦分治協議,這是有法律效益的。當時主持考察的,是一個中國人,聯合國秘書長助理、相當於聯合國副秘書長胡世澤,因為中華民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他給出了兩個方案,進行了表決。當時,起主要作用的實際上是蘇聯,因為斯大林想扶植一個可能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非西方國家。而當時阿拉伯世界,普遍被認為是君主的、封建的、反動的。
第二,以色列當時遵從了聯合國分治決議,阿拉伯國家不從,但是打敗了。殷罡認為:在法理上,阿拉伯國家不接受政治解決,宣戰開打,就要接受戰敗的結果。
後來,埃及扶植的法塔赫,在約旦境內繼續和以色列打。還搞了幾次恐怖主義行動,包括1970年曾一次同時劫持5架客機。這惹怒了約旦王室,於是巴解組織被趕到了黎巴嫩。然後巴解組織又和當地人打。
此時,巴解組織得到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實力強大。但是1982年,以色列徹底平息了黎巴嫩內戰,巴解組織被迫撤退到其它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再也沒有地理接觸了,這才被迫以政治談判方式收複失地。
第三,哈馬斯打斷了巴以和平進程。1988年阿拉法特宣布建國之後,哈馬斯不幹了。因為,哈馬斯要徹底消滅以色列,在整個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奉行伊斯蘭教法的國家。
1993年奧斯陸協議達成,1994年5月阿拉法特回到加沙,10月哈馬斯就開始武裝衝突,爭權奪利。1995年,以色列逐步撤離約旦河西岸城鎮,但是每撤出一個,當天或第二天上午,哈馬斯一定要在耶路撒冷或特拉維夫製造一起公車爆炸事件。於是,奉行土地換和平的以色列總理拉賓,被以色列民眾稱為“土地換炸彈”。
最後,拉賓被激進大學生給打死了。當時,殷罡教授,就在當年率領以色列軍隊攻下耶路撒冷的一個將軍家裏。所以,他的結論很明確,哈馬斯和真主黨聯合的顛覆勢力,把和平進程給阻斷了。
這個事件導致了強硬的內塔尼亞胡上台。但是,他迫於壓力還是繼續進行和平談判。拉賓在的時候,簽的這些協議撤出的土地占約旦河西岸的27%。內塔尼亞胡又簽署了一個懷伊協議,又撤了13%,加起來40%。
後來上任的以色列總理巴拉克,也堅決奉行拉賓路線。隨後,2000年的時候,美國總統克林頓拉著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到戴維營談判,和談無果而終。因為,阿拉伯聯盟的潛規則,要支持巴勒斯坦,支持阿拉法特,但是也不願意看到巴以問題徹底解決,徹底解決後他們的外部壓力就會減小,內部壓力就會加大。可以這麽說,在一些阿拉伯政治家眼裏,外敵外擾完全消失,對自己的政治穩定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