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中國大陸零部件僅占2%,蘋果去中國化的後果是什麽?

中國大陸零部件僅占2%,蘋果去中國化的後果是什麽? 

文/王新喜

蘋果正在低調的完成去中國化。近日日經濟新聞與拆解機構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合作,對於蘋果最新款的iPhone 15係列進行了拆解和成本分析,分析了不同國家/地區提供iPhone 15 Pro Max機款零件的比重(按成本計算)。其中,美係零部件占比約33%,位居第一;韓國零部件比重約為29%,增幅約為5%、位居第二;日係零部件比重維持在10%,位居第三;至於中國台灣供應的零部件比重大幅擴增至9%;中國大陸供應的零部件占比則萎縮到了2%。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假新聞,但從數據來看,確實是連年下降。

iPhone零部件組成,大陸零件占比:iPhone13係列占比4.5%,14係列占比3.8%,15係列跌至2%了。與此對比,美國零件占比:13係列占比22.6%,14係列占比32.4%,15係列33%。

國外維修網站ifixit在上個月就公布拆解美國版iPhone 15 Pro Max的分析報告。根據該報告指出,在存儲器部分,iPhone 15 Pro Max采用日本廠商鎧俠的NAND型快閃存儲器,德州儀器提供快閃存儲器控製器,韓國SK海力士供應LPDDR5 SDRAM存儲器等。

前後鏡頭關鍵CMOS光學傳感元件,由日本索尼(SONY)獨供。在電源和功率元件部分,蘋果、高通、意法半導體(STM)等主供電源管理芯片,德州儀器可能供應電池充電元件、DC/DC轉換元件、屏幕電源供應器等。

在其他零組件方麵,博世(Bosch Sensortec)提供6軸加速計整合陀螺儀,意法半導體供應安全元件等。該報道僅提到的中國供應商部分是,棱鏡可能由中國浙江蘭特光學主要供應,浙江水晶光電可能是第二家供應商。

此前國內分析師指出,中國製造商在iPhone供應鏈中包含了封裝模組、背板玻璃、電池、USB 等關鍵零部,以及C端口、聲學元件、無線充電和組裝等眾多環節。

比如在相機鏡頭領域,中國高偉電子是iPhone 15係列前置相機模組的供應鏈。中國舜宇光學科技是iPhone 15係列相機鏡頭組件的供應鏈。背板玻璃的中國供應商是藍思科技與伯恩光學,電池供應是德賽集團、欣旺達電子。聲學元件是歌爾股份。

中國的供應商數量不算少,但這個比例是按成本計算,意味著中國供應商處於利潤價值鏈的底端,另一方麵,中國供應商比例越來越低是事實,一堆中國供應商遭蘋果拋棄蘋果手機裏的「中國製造」含量是在逐年走低的,現在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大頭或隻在組裝環節。

蘋果的供應鏈在中國,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被推翻了

為什麽美國製裁華為,而中國不能製裁蘋果?這個話題曾經一度在國內引起了很多討論,之所以爭執不下,關鍵原因在於,蘋果在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非常龐大,上下遊養活了很多就業人口。

但從目前來看,蘋果在悄無聲息的完成“脫鉤”,但它的脫鉤卻很隱秘,目前組裝的部分依然是以中國為主,但組裝基本沒有利潤可言,且完全可以被印度替代。

高利潤高價值的部分都在美歐日韓,中國台灣的占比已超過中國大陸。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還在盡可能的把中國供應商轉向印度。

根據CINNO Research,十幾家蘋果公司的中國供應商獲得印度政府的初步許可在當地開展業務,其中包括立訊精密和舜宇光學科技旗下的子公司,而印度塔塔集團接管蘋果主力供應商緯創印度iPhone廠,使得印度本土企業首次擁有第一條蘋果產品的組裝生產線。

根據蘋果2023年公布的Top供應鏈中,一共有186家上榜。其中,中國一共有94家上榜,占比超過50%。但是從成本價值2%占比來看,這些供應商提供的價值很低,可替代性很強。這意味著蘋果手機對中國產業鏈的貢獻價值正在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也非常小了。

蘋果的供應鏈在中國,過去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或許要被推翻了。

同樣是去中國化,戴爾與蘋果的不同

這背後是蘋果去中國化,早在去年,戴爾就高調喊出了去中國化,而蘋果雖然也在去中國化,但明麵上依然保持與中國市場的友好關係,畢竟,蘋果第二大消費市場是在中國。

值得蘋果警惕的是,去中國化的過程肯定會伴隨市場份額的降低。

戴爾去年高調喊出去中國化之後,戴爾正在被中國市場去戴爾化。

市調機構Canalys發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大陸個人電腦出貨量,美國電腦巨頭戴爾銷量同比暴跌52%,市場份額更是創下近年的新低。

而蘋果目前隱隱有同樣的趨勢,從今年第40周的周出貨量來看,華為手機以110萬部超過蘋果的99萬部,衝上榜首的位置。

畢竟,一家跨國公司對當地產業鏈的貢獻程度會很大程度反應在銷量層麵。這背後有市場競爭因素,有消費者情感因素,也有產業鏈的替代因素,但總的來說,由於蘋果在中國的規模以及用戶體量,消費者忠誠度,蘋果受到的影響沒有戴爾那麽大,但影響會逐步顯現出來。

蘋果去中國化,但龐大的果粉基礎猶在,這是國內與之競爭最大的困局

蘋果去中國化,但中國不動蘋果,我想更大的原因在於,蘋果代表了科技產業的頂尖公司,中國不能封閉起來搞產業。依然需要開放市場,激活國內的競爭力,同時,也要向蘋果學習,把握產業的方向。

其次,中國本身是開放的市場,甚至正在進一步擴大開放,而蘋果在中國市場也是嚴格遵守中國法律。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有龐大的果粉群體,已經習慣蘋果生態,離不開iPhone,站在消費者立場,也不能禁用蘋果,因為這相當於影響了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的選擇權。

因此客觀來看,雖然蘋果產業鏈遷移出中國,會影響到部分消費者選擇,但是這個下坡路不會太快,因為蘋果在中國的基本盤太大,粉絲忠誠度太高。

蘋果在供應商層麵的選擇,其實是選擇了把高價值環節的利潤留給歐美日韓等公司。但是另一個方麵需要清醒看到的事實是,蘋果選擇的高價值環節的公司比如高通、三星、SK海力士以及日本鎧俠、索尼的鏡頭,意法半導體的電源管理芯片等,國內還沒有替代商能將其超越。

因此,如果國內沒有華為這類廠商的崛起,那麽這些還在發展中的高價值鏈部分的廠商,因為蘋果這類頭部客戶的拋棄,沒有利潤很可能麵臨破產的絕境。

恰恰因為華為Mate60的突圍崛起,在高價值鏈環節的供應商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環節,提升產品技術溢價,與日韓競爭。

當然,有人就說了,難道小米OV們就不能扶持國產供應鏈廠商嗎?事實上,它們的元器件供應基本與蘋果也是大差不差。當然,在非核心零部件環節,選擇國產元器件的覆蓋麵上,要比蘋果大,但是問題的關鍵是,他們的品牌溢價被蘋果壓製了,在高端市場的出貨有限,他幫扶能力有限。

客觀來看,華為的品牌溢價更高,消費者支持力度更強,出貨量大,95%的國產供應商比例,把整個國產手機鏈條帶動起來了, 如果不是華為及時複蘇,那麽按照目前的節奏,蘋果會把僅剩的2%壓縮到1%。很多供應商撐不下去了。

因此,中國供應商需要自己爭氣,蘋果的選擇有政治因素,但某種方麵顯示了日韓等公司在顯示屏、芯片、存儲、鏡頭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在這些關鍵環節,中國相關元器件廠商還處於追趕位置。中國供應鏈廠商在技術迭代上要有雄心去與日韓以及美係供應商爭雄,被華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就要有足夠的危機感。

戴爾之後,蘋果去中國化,我們要依然要保持高度的競爭壓力感,供應鏈的戰爭還在中場,不能掉以輕心,短期內消費者的支持力度很大,長期依然要看產品的持續競爭力。這意味著強化產品綜合能力、強化產業鏈的競爭力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環,這需要消費者的支持,也需要供應鏈環節的自強。從長期來看,中國在核心元器件供應鏈的升級進化能走到什麽高度,決定了華為與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贏麵有多大。

華為蘋果,在中國市場一個上行,一個下行的趨勢可能不會改變。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有多大,其實決定因素在於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擁抱中國供應鏈,過去我們常說選擇決定命運,從當前來看,蘋果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它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運勢,後果恐難承受,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