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啟動核汙染水排海,全球將承擔哪些不測後果?

  當地時間8月22日,日本政府舉行相關閣僚會議後宣布,將從24日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染水排入海洋。據報道,日本政府的這一決定引發民眾抗議,抗議者要求政府“聽聽漁民的聲音”,不要把“汙染的水排進大海”。

  2011年3月11日,地動山搖的9級地震在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地震又引發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發生後,福島核電站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持續向機組安全殼內注水以使堆芯冷卻。此外,地下水和雨水等不斷匯入,導致核電站內核汙染水快速增加。如何處理這些核汙染水,成為一個不隻是日本也是全球關心的事。迄今,福島第一核電站已經積累了約130萬噸的核汙染水,東電公司宣稱,福島第一核電站麵積有限,已無更多空地用於大量建設儲水罐。

  核汙染水排海,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質疑和反對,在日本國內也引發強烈擔憂。核汙染水排向大海,將對全球造成什麽影響?

  這些後果包括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人們衣食住行的影響,對日本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對海洋環境、生態的長期影響,以及對人類、地球和海洋生物長期演化的影響,比如可能的致畸、致癌等嚴重後果。甚至連日本人也擔心,核汙染水一旦開始排海,恐怕要持續幾十年,尤其是日本漁業從業者會感到非常不安和擔憂,因為可能導致他們的漁產品鮮有人問津。

  同樣讓人擔憂的,還有科學的證據和海洋環境的實際情況。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指出,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後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汙染影響,10年後蔓延到全球海域。全球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放射性物質影響。

  盡管日方一再保證核汙染處理水足夠安全,而且已經過濾去除了大部分同位素,但實際上核汙染水中依然含有微量的氚(一種很難從水中分離的同位素),以及少量的碳-14和碘-129。這樣的放射性物質會不會對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造成影響,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才能知曉。

  另一個問題是,放射性物質在生物體內有富集作用。如放射性氚在海洋中轉化為有機結合氚後,在海洋中魚類和海洋生物中會富集起來,長年累月就可能超過人和海洋生物可以接受的輻射量。

  目前國際社會擔心的是,日本的核汙染水排放到海洋後,會產生覆水難收的後果。但日本當前執意要排海,那麽現階段該怎麽辦?

  國際社會當然不會聽之任之,可以選擇的方式也有很多,核心要義是盡量減少核汙染水排放造成的後果,以及盡量推遲核汙染水產生的後果。首先,針對福島核汙染水排海是否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可以要求國際組織安排有專業資質的專家進行重新評估。若已開始排海,則要求日本少量和緩慢排放,並且每天或每周、每月對排放後的海洋汙染進行科學評估,包括對海水、海洋生物、排放核汙染水周邊陸地環境的放射性物質汙染的評估。

  其次,從國際貿易方麵采取措施,減少和減緩核輻射通過食物和飲水等對人類的影響。從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台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進口日本部分地區食品、飼料等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對進口的食品進行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後方可進口。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已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範疇。

  7月7日,海關總署表示,為防範受到放射性汙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10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文件,嚴格實施100%查驗,持續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檢測監測力度,確保日本輸華食品安全。同時將視事態發展及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消費者餐桌上的安全。因此作為個人來說,也不必過度擔憂,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商品,就能獲得安全保障。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張田勘   (ZT)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