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突發!千億遠洋暴雷!下一個是誰?

來源: 三河匹夫 2023-08-14 08:34:4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3423 bytes)

突發!千億遠洋暴雷!下一個是誰?

2023-08-14 21:05:06 來源: 櫻桃大房子 廣東  
 

碧桂園之後,今天又一家千億房企,還是一家有央企背景的千億房企,遠洋集團官宣暴雷!

今天一大早,遠洋地產公開承認了自己債務違約的事實。

公告的內容稱:遠洋未能在8月13之前支付一筆總計2094萬美元票據的利息,這也意味著遠洋集團正式暴雷。

遠洋很早就已經開始有違約的跡象了,有些城市的項目一年多前就停工了,上周我們就在討論遠洋會不會是下一個暴雷房企。

主要是因為遠洋在這次違約之前,就曾經請求對這筆利息延期到9月30號支付,但是由於沒有獲得75%以上的持有人同意,而遠洋又沒有支付能力,現在隻能默認違約暴雷的結局了。

你說碧桂園,恒大這些暴雷就算了,遠洋也暴雷,隻能說新一輪暴雷潮,開始從民企上升到混合所有製企業了。

很多人還不了解遠洋地產的背景,這不是一家簡單的房企。

遠洋是近十年來保險資金重磅的房地產公司之一,最大的股東就是中國人壽,持股29.59%,第二大股東是大家人壽,持股約29.58%。

屬於有央企背景的混合所有製公司,和萬科綠城綠地這些都是相似的,隻不過後者的背景是地方國資。

在遠洋暴雷之前,市場都默認但凡有國企央企背景的房企是安全的,而如今,遠洋的正式違約打破了這一局麵。

上個月遠洋的大股東,中國人壽和大家人壽竟然成立了聯合調查組去遠洋調查經營情況。

這背後,就是遠洋地產的連年虧損,去年遠洋集團實現全口徑銷售額1003.9億元,同比下降35.48%。

即便在去年出售成都太古裏、北京頤堤港一期等資產,回籠資金超百億元,但截至去年底,遠洋短期現金負債率仍低至0.12,淨負債率升至183% 。

而這也影響了中國人壽的財報。

中國人壽財報顯示,受遠洋集團股價低迷影響,截至去年底,中國人壽對遠洋集團的投資已計提減值金額26.45億元。

遠洋自己也承認自己的資金壓力非常大,賬麵可動用資金,在2023年7月幾近枯竭,最終才不得已申請票據延期。

雖然有兩大險資大股東爸爸,但也經不住遠洋這樣虧法,最後決定撒手不管了。

有關遠洋的暴雷,其實市場也不止傳了一次了,但我始終抱有幻想。

畢竟背後的股東一次次出手,一次次把遠洋地產拯救於水火之中,誰又會想到混合所有製房企暴雷來的這麽快呢?

但現實就是殘酷的,哪怕我從業十幾年,房地產行業幾十年來第一次經曆這麽大的腥風血雨,也在不斷刷新我的認知。

也許是不看好房地產的未來,也許是覺得遠洋的窟窿太大,大股東沒有辦法再耗下去了。

總的來說,這一次,作為有央企背景的遠洋真的暴雷了,他的規模雖然隻有千億出頭,項目沒有碧桂園多,但是其暴雷的影響力比碧桂園這些民企暴雷還要嚴重。

因為民企暴雷已經成了讓大家習以為常,就算全部暴了,也沒人再意外了。

但這次不同了,輪到混合所有製企業了,哪怕你有央企背景,沒有錢救助,一樣會暴雷。

最關鍵的還是要銷售端好轉,房企才能真的回血。

開發商如果沒有資金流回款,沒有融資,神仙也救不了啊。

如果還不救市,後麵混合所有製暴完了,輪到地方國企暴雷都有可能。

今年7月的全國新房銷售,無論是環比6月,還是同比去年7月,均有30%以上的跌幅,百強房企裏有36家銷售額暴跌50%以上,

如果按照當下趨勢,地方負債太多的國企,以及實力不夠雄厚的央企,比如葛XX這類票據早就在打折的央企,也未必扛得住。

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碧桂園和遠洋絕不是最後暴雷的,房企暴雷潮大結局還沒有到來,下一個暴雷的房企會是誰呢?

過去這幾年,前100強裏麵,目前已經暴的有47家了,基本上是倒了一半,而且大部分都是民企,並且都是大房企。

排名前5強的碧桂園恒大融創都出事了,前30強也已經爆了20家,房企現在基本上都躺平了。

現在前10強裏麵,沒有爆的民企,隻剩龍湖一家了。

但龍湖今天還在提前償還18億的債券,現在有回款就趕快還錢,就像辜朝明《大衰退》那本書講的,企業已經從利潤最大化,轉為負債最小化了。

而其他規模上千億的房企,目前資金壓力比較大的還有雅居樂。

會不會爆我也不知道,但他的很多票據都在逾期,當然我是不希望他爆了,再爆的話,又要影響一大批公司。

第一批爆的幾乎全是民企,現在已經輪到了混合所有製,遠洋打響了第一槍,接下來大家可以猜猜是誰!

推薦閱讀:

遠洋集團來了工作組

2023年7月,緊鄰北京國貿CBD的遠洋集團總部——遠洋國際中心A座,看起來一切如常。頗具時代感的外立牆,高達130米的超高樓,引得行人駐足仰望。但在集團內部,一場突如其來的調查,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7月初以來,有市場傳言,中國人壽和大家人壽保險公司(下稱大家保險)向遠洋集團派出工作組,並已聘請中金公司進行盡職調查。這個消息迅速驚到了債券市場,投資人紛紛拋售,遠洋集團多支債券價格大跌。

幾天後的7月6日,遠洋集團迅速發布一份報告稱,6月以來,股東中國人壽和大家保險針對遠洋集團成立聯合工作組,並聘請了中金公司作為財務顧問,目的是“更全麵地掌握遠洋集團的經營情況”。

但在實際調查動作上,中金或許要比公告所稱的力度更大。一位參與到遠洋集團債券交易的從業人員透露,其實從6月初,中金就派了十人以上的大團隊入駐,對遠洋資產進行全方麵評估。

然而,攪動遠洋命運的,不僅是工作組的派駐。一直以來,中國人壽、大家保險分別位列遠洋集團第一大、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29.59%、29.58%,它們均止步於30%的要約收購紅線,安穩地扮演著財務投資者角色,並不深度介入企業管理。

而在以董事局主席李明為首的管理層主導下,遠洋地產銷售規模長期在Top20之列。自2016年更名為“遠洋集團”後,李明又啟動了一個龐大的多元化版圖,業務涉及地產、養老、物業、金融、建築等。

但現在,伴隨著一場董事會改組,兩大股東加強了自己在遠洋管理層的力量。6月25日,中國人壽、大家保險委派的4名董事加入,讓遠洋集團的未來走向有了更多變數。而這個不同尋常的信號,似乎在昭示著這家混合所有製企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董事局原有平衡被打破

董事局的構成,一直是各方勢力此消彼長的直觀體現。而這在“中國人壽、大家保險、遠洋管理層”三足鼎立的遠洋集團,情況尤甚。

李明在各大股東勢力中,苦心搭建了一套兩大股東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均勢結構:董事局中的執行董事以遠洋的管理層為主,而非執行董事則由兩個大股東委派。

但現在,伴隨著遠洋的債務預警、評級機構下調等信號,此前的均勢正在被打破。曾經平穩的權力天平,開始出現了傾斜。

2023年6月底,遠洋董事會進行一次重組。隨著原有4位非執行董事的離職調整,新補增柴娟為執行董事,張忠黨、於誌強、孫勁鋒為非執行董事。

其中,柴娟、張忠黨、於誌強由中國人壽提名,孫勁峰由大家保險提名。而這背後的深意,讓遠洋集團的管理人員難以忽視。這是因為,向來不深度介入業務的中國人壽,罕見地派出了一名執行董事。

和非執行董事並不介入企業經營不同,執行董事的職能則直抵管理核心。

柴娟在執行董事之外,還擔任著遠洋集團副總裁的職能,直接分管遠洋內部的風控和融資。她的另一重身份,也同樣耐人尋味。擔任遠洋執董之前,柴娟曾在中國人壽深圳區域擔任審計中心紀委書記一職。

管理層變動將會給處在風口浪尖的遠洋集團,帶來什麽樣的改變?這成為遠洋集團內部的關注焦點。

曾在國有保險公司從事過審計工作的陳飛告訴「市界」,“審計帶有公司內控和監督的職能,從大股東成立工作組,又派出審計背景的執董這一連串動作看,很大可能是要查一查公司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而在遠洋集團內部,許多人開始對中國人壽大股東有了更多感知,“目前大股東的主要動作是等第三方清點評估資產的結果,然後再考慮是不是值得他們繼續投入資金。”一位遠洋內部員工透露。

在上述員工看來,大股東介入遠洋的深度,取決於資產質量的好壞,“如果資金缺口太大,他們也不會繼續花巨資去填這些窟窿。”而最終的調查結果,決定了大股東將會留給遠洋一個怎樣的審判。

兩大股東大動幹戈搞調查時,另一邊的職業經理團隊,則顯得有些沉默。曾多次參與遠洋重大改製的李明,如今也不再擁有以往的強勢地位。除了名字出現在財報董事會主席的簽名處外,李明甚少再對外發聲露麵。

而在過往多年,李明一直在股權結構穩定和管理層話語權之間尋求平衡,通過董事會席位、以及公司規章製度等,穩穩妥妥的坐了十幾年的董事長寶座。

可以說,這已經是多少職業經理人夢寐以求的職業高度了——打工打成主人翁。但34歲加入中遠地產(即遠洋集團前身)擔任總經理的李明,很快就辦到了。

這期間,遠洋集團幾經風風雨雨,不僅於2009年遭到中國人壽的強勢入股,此後又經受了南豐集團、安邦保險、大家保險等險資二股東帶來的股權考驗。

但股東們換了一波又一波,李明夾在兩大股東之間,不僅保持住了董事長之位,還能牢牢把控管理權。隻不過,在如今高達百億的債務缺口下,李明的這種優勢地位很難再有了。

“因為現在站在李明的角度,他也無力獨自去解決債務賠付這些問題了。”上述員工說道,按照60歲的退休年齡,李明今年也該到了退休的時間點。

如今,遠洋集團能否順利渡過難關,不再是李明個人力挽狂瀾的問題。在市場人士看來,真正解決危機的核心,依舊有賴於大股東——中國人壽的支持。

靠“賣賣賣”苦撐

兩家險資大股東,不僅是遠洋的“門麵”,更是遠洋敢於邁大步子搞發展的“定海神針”。對於這個核心問題,當家人李明想得很清楚。

遠洋的“江湖”地位,與中國人壽的背書有著莫大關係。比如說,相比於單一的民營房企,遠洋集團的融資利率明顯偏低、信用更強。

財大氣粗的險資股東,最差的不是錢,而是投資渠道。幫大股東解決資產荒難題,努力拿到更多錢和資源,成了遠洋管理層不遺餘力的目標。

在和遠洋“聯姻”不久後,中國人壽高調宣布,計劃進入實體經濟領域,特別是進軍不動產領域、房地產等。

而遠洋也恰如其時的推出戰略,在保險業務、不動產投資、物業服務、養老等多個領域,和中國人壽達成業務協同。

譬如,雙方共同開發和打造了北京中國人壽金融中心。2018年3月,中國人壽攜手遠洋集團創建了遠洋“椿萱茂”等養老地產項目。

大力投資不動產、進擊養老產業等舉動,正契合了中國人壽管理層的戰略意誌。曾在保險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的陳飛對「市界」說道,保險公司旗下子公司能不能拿到錢的關鍵,在於是否和集團戰略相匹配。

“在保險公司體係內,如果說去子公司想做些項目換取更多資源,隻能往保險公司總部的戰略上靠,這樣才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但如果沒有業務上的協同,即使是集團百分之百全資的子公司都不行。”陳飛說道。

遠洋和大股東之間的合作和默契,一直延續了很多年。遠洋管理層保持獨立的同時,也在大股東的信用增持下,享受到融資便利。而中國人壽也在險資和不動產之間搭起了一座黃金橋梁。

“遠洋能夠擁有保險背景的投資者是件好事,公司架構經過多年積累後,股東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不大。”李明說道。

然而,這對“熱門CP”沒有被資本市場一路看好。隨著遠洋集團經營遇困,中國人壽給予遠洋的支持力度,究竟有多大?開始被打上一個問號。

2021年7月,李明終於決定不再小心翼翼,遠洋集團以40億拿下了紅星地產70%股權。但李明的高興勁頭並沒有持續太久,收購不到半年後,遠洋集團遭遇現金流危機。

被“三道紅線”政策閃到腰的遠洋,馬上就開始了資產的“斷舍離”。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大股東中國人壽,多次出現在遠洋的資產轉讓名單。

因此,去年麵臨債務兌付危機時,遠洋集團並沒有實質性違約。時至如今,其依舊保持債務零違約的記錄,多虧有大股東中國人壽的火線救援。

2022年,遠洋通過將資產轉讓給中國人壽,拿到近百億的現金流。而這一年,遠洋集團完成了所有到期有息債務的兌付,以及信用類融資淨還款189億元,包括120億元供應鏈ABS的兌付。

但與此同時,轉讓資產的做法也引來市場人士的爭議。在不少債券市場人士看來,中國人壽雖說有了支援動作,但靠資產接盤的方式隻是“揚湯止沸”,能解近慮,但不能消遠憂。

從事地產債交易的債券人士對「市界」表示,在當前市場情況下,遠洋這種靠賣資產來兌付債務的行為,並不能完全撐得住信用,關鍵還需要有融資進來。

而作為大股東,中國人壽與遠洋集團也曾於2021年12月16日簽署《金融產品交易框架協議》,其承諾將於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間,每年認購遠洋集團的金融產品金額上限不超過50億元或等值外幣。

但從中國人壽曆年財報來看,作為大股東的中國人壽,並不像實際宣稱的支持力度那麽高。

在2022年中國人壽財報中,其認購遠洋集團作為發行人、融資主體或擔保人的金融產品的金額為美元4000萬元(折合人民幣2.68億元)及4.87億元,合計不超8億元,和對外宣稱的50億元有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2019年-2022年間,中國人壽從遠洋集團收取的企業債利息分別為2700萬、2600萬、1700萬元、700萬元,同樣顯示出了其對於遠洋集團資金投入的減少趨勢。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如果大股東能更多買入遠洋發行的債券,給資本市場釋放的信心,要遠比買一棟樓釋放的信號強得多。”何凱說道。

大股東會拉遠洋一把麽?

站在當下,家大業大的中國人壽,究竟會如何考量遠洋集團的當前債務情況?且不論管理層的態度,至少從中國人壽投資者的表態來看,許多人已經不再有耐心了。

在上證e互動平台的官網,一位投資者曾向中國人壽管理層發出了連環拷問:貴公司於2009年入主遠洋集團,前後耗資百億,至今虧損過半,如何看待這巨大的投資收益差?

不僅如此,這名投資者還不忘拿同行舉例:2015年平安人壽63億投資碧桂園,至今獲利3倍;2015年新華人壽43億投資中國金茂,至今獲利1倍。同為險資投資房地產股,中國人壽卻虧損過半。

其實,不光投資者很不滿,中國人壽的管理層也難言滿意。在中國人壽今年業績會上,一向不參與遠洋業務管理的中國人壽管理層,罕見對遠洋經營情況發出了警示。

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表示,“高度關注遠洋集團的經營情況,將持續通過市場化的公司治理手段,進一步推動遠洋加強戰略製定、運營管理和風險管控,協助其穩健經營。”

然而,給市場人士的“定心丸”雖說是遞上了,但在財務報表上,中國人壽對這筆投資的收益已經提前做好了最壞準備。連續兩年時間裏,其對遠洋集團累計提減值了近60億元。

其中,基於2022年末遠洋集團股價1.09港元/股,中國人壽就計提減值26.45億元,而2021年則已經計提減值了32.17億元。

為了降低投資者的虧損擔憂,劉暉又進一步表示,“遠洋集團是中國人壽的聯營企業,對遠洋集團做了計提減值後,賬麵價值占中國人壽的總資產比例低於0.05%,不會對公司產生持續影響。”

這些並不明確的表述,引發了市場對於中國人壽和遠洋集團的種種猜想和擔憂。對於萬億巨無霸的中國人壽而言,選擇和遠洋集團切割離場,並不會對自身帶來過多影響。

但於遠洋集團而言,它在地產行業的生存能維係多久,關鍵要看大股東願不願意出麵解決。2023年,遠洋集團還有130億元的大額資本市場債務到期,包括計劃於2023年年內償付的銀團貸款和雙邊貸款。

“作為股東肯定也要掂量掂量,最完美的解決方案是,遠洋自己能承擔一部分,而大股東能以10個億的資金,撬動100億的效果,中國人壽對上對下都好交代。但如果一下子要投入上百億的資金,即使是保險公司,還是不敢下決心的。”某券商投行業務部門的何凱說道。

就中國人壽而言,受遠洋集團計提拖累,其已經遭遇了不少投資者“冷眼”。而作為投資標的的一麵,當前業績不斷虧損的地產公司,也很難再讓險資對投資收益有高期待。在保險行業也麵臨轉型探索的艱難挑戰時,險資比誰都更會識別風險。

縱觀各大保險公司,在過去的2022年,已經有不少險資持續撤離地產股,其中包括泰康人壽強製清倉陽光城、前海人壽減持華僑城A、平安人壽減持旭輝等。

當前,遠洋的自救行動仍在進行中。2023年5月29日,遠洋集團再次將北京遠洋未來廣場的各項權益,轉讓給居然之家,到手資金3.49億元。而遠洋將獲利3.16億元,用於補充營運資金。

但是,與高達百億的債務相比,這些總歸是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了。6月底,穆迪將遠洋集團公司家族評級下調至“Caa1”,展望為負麵;惠譽下調遠洋集團的長期外幣發行人評級至“CCC+”。

而市場對遠洋的信心,也迅速反映在二級市場的債券價格中。在7月17日上午最新的成交價格上,多支遠洋債券淨價出現下跌,跌幅在2%-15%區間。其中,“15遠洋03”債券淨價已跌至20.5元,跌幅為8.88%。而跌得最猛的債券為“18遠洋01”,目前債券淨價為37.5元,跌幅達13.77%。

不過,未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裏,中國人壽是否會以實際行動拉遠洋一把,對遠洋集團的業務投出信任一票,將隨著8月2日債券兌付期的到來,顯露出來。

8月2日,遠洋集團最近一隻即將到期的公司債券“18遠洋01”,即將麵臨兌付日。這隻債券規模為20億元,於2018年7月27日發行。7月17日,“18遠洋01”債券價格一度跌至37.5元,而其最初的發行價為100元。

好不容易撐到房企生存“決賽圈”的遠洋,會是那個被偏愛的“幸運兒”麽?

(文中陳飛、何凱為化名)

作者 | 李 逗

所有跟帖: 

這就是擺爛給人看 -thundersong- 給 thundersong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14/2023 postreply 09:57:2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