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長崎:78 年來銘記人類最嚴重的災難之一

杜魯門總統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決定為美國全球霸權時代奠定了基礎,並讓通用電氣、杜邦、聯合碳化物、柏克德和西屋電氣等公司發財致富,使一代又一代發展了數千億美元核武器的“首次打擊”。

意圖挑起與中國和/或俄羅斯戰爭的美國領導人似乎願意再次使用這些武器——如果我們不阻止它們的話。

78年前的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標誌著20世紀曆史的關鍵轉折點二戰結束時,歐洲、蘇聯和日本帝國都已成為廢墟,而美國則憑借唯一擁有原子彈的力量而處於空前的地位。

不幸的是,美國利用這一力量對蘇聯發動冷戰,並開始進行核建設,使整個世界陷入貧困,並將我們推向核毀滅的邊緣。問題仍然存在:為什麽美國政府決定用原子彈爆炸來啟動冷戰,而不是采取外交和談判解決辦法?

嚴肅的曆史學家普遍認為,原子彈爆炸並不是結束對日戰爭所必需的。到 1945 年,日本已是一個被摧毀、饑餓的國家,迫切尋求談判投降,而蘇聯正準備在 8 月初加入太平洋戰爭,從而消除了入侵日本本土的必要。對於杜魯門政府來說,使用原子彈有兩個目的:展示分裂原子對整個世界的可怕威力,以及否認蘇聯在戰後解決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手段。

8月6日上午8點15分(美國東部時間8月5日晚上7點15分),廣島被一枚鈾彈瞬間毀滅。

三天後,也就是8月9日,也就是蘇聯加入太平洋戰爭的第二天,長崎同樣被鈈彈消滅了。

為了加速美國在全世界推行外交政策,超過20萬日本平民和韓國勞工遭到不必要的屠殺。

但要真正理解使用原子彈並引發冷戰的決定,了解誰受益最大至關重要。

大贏家是一群企業,如果美國開始大規模核建設並發動冷戰,它們就會“大賺一筆”。以通用電氣、杜邦公司、聯合碳化物公司、柏克德公司和西屋電氣公司為首的公司花費了數千億美元開發一代又一代的“先發製人”核武器和“常規”武器。

整個美國企業界都對政府利用軍事力量和核威脅迫使廉價勞動力、廉價自然資源和市場(主要來自貧困的南半球國家)的可靠供應的政策表示讚賞。

Pantex生產技術人員準備 B61 進行監督測試。B61核彈是 美國持久庫存中的主要熱核武器。潘泰克斯是國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企業”六家生產廠之一。像潘泰克斯這樣的公司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引發的核軍備競賽中大賺了一筆。[來源:nukewatch.org ]

1945年,美國對廣島和長崎發動首次原子彈打擊,鞏固和提升了其空前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地位。

今天,美國仍然堅決準備做同樣的事情!

它的戰略一直是並將繼續是威脅使用核武器來促進美國的利益,並在認為有必要時發動第一次打擊。用參謀長聯席會議反駁吉米·卡特 1977 年將美國核武庫削減至 200 枚彈頭的提議的話來說,

“美國的核戰略保持了足夠的軍事實力……以提供應對廣泛衝突的作戰能力,從而控製升級並按照美國可接受的條件結束戰爭。” [1]

而且,在1977 年 1 月 14 日提交的《1977 年核態勢評估報告》中,即將卸任的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寫道:

“最雄心勃勃的(限製傷害)戰略要求對敵方戰略進攻部隊具有首次打擊能力,力圖在其發揮作用之前盡可能多地摧毀敵方的百萬噸級力量。假設敵人針對城市工業目標的殘餘報複,將通過主動和被動防禦的結合進一步削弱,包括反潛、反導、反轟炸機防禦、民防、糧食儲備和其他必需品,甚至是必需產業的分散和強化。” [2]

繼廣島和長崎之後,美國的核政策仍然是先發製人,至少到簽署反彈道導彈(ABM)和中程核力量(INF)條約為止,這些條約首次實際上提高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軍控條約,因為它們都提高了核戰爭的門檻,並在當時標誌著從先發製人戰略的試探性撤退的開始。麵對迅速崛起的多極世界,美國為了追求全球霸權而廢除了這兩項降低核風險的條約,這並非巧合。

《中導條約》禁止的導彈

 

資料來源:rferl.org

阿瓊·馬希賈尼(Arjun Makhijani)、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和加來道雄(Michio Kaku)等分析人士指出,自長崎事件以來,美國政府已數十次威脅使用核武器,通常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行使其自決權。他們認為,從一開始,美國核武器的核心功能就是作為主要的外交政策工具,而不是威懾。

艾爾斯伯格解釋說:

“一次又一次,通常在美國公眾秘密的情況下,核武器被使用:......就像在直接對抗中用槍指著某人的頭部時使用槍一樣,無論是否扣動扳機。” [3]

資料來源:berkeleyside.org

為什麽廣島和長崎今天很重要

盡管核武器的數量已減少至約 13,000 件,但今天的武器更加精確、先進和可用。科學家估計,即使是這些武器中的一小部分(少則一百件),如果對城市引爆,也會導致全球核冬天和無數人死亡。[4]

目前,《原子科學家公報》的世界末日時鍾設置為距離午夜還有 100 秒,這是有史以來最接近的。這部分是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但也由於一係列因素導致當前核戰爭的門檻大幅降低,包括美俄在烏克蘭的代理戰爭、迅速惡化的美中關係、核戰爭的出現等。多極全球經濟迅速取代美國霸權,豐富而廉價的化石燃料和其他關鍵資源時代的結束,以及反導和中導條約的缺失。用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 2022 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開幕式上講話時的話來說 “今天,人類距離核毀滅僅差一個誤解、一個誤判。” [5]

由於地區資源戰爭和衝突(例如當前的烏克蘭衝突)增加而導致軍事幹預,核戰爭更有可能發生。隨著資源的減少,我們可以預見將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地區衝突,其中任何一場衝突都可能迅速演變成核戰爭。隨著兩項最重要的核武器條約的消失,以及目前正在審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幾乎沒有什麽可以阻止地區衝突“走向核化”。

由於缺乏《反導條約》或《中導條約》,以及北約向俄羅斯邊境擴張,美國/北約和俄羅斯麵對麵,雙方都準備在收到警告後發射核武器。如果任何一方感到威脅足以發射核導彈,則警告時間約為五分鍾。俄羅斯認為這種情況對其生存至關重要,並在過去30年裏明確了這條“紅線”,包括在葉利欽領導下。

美國和北約自2022年2月24日起對俄羅斯實施製裁,旨在迅速瓦解俄羅斯經濟,將俄羅斯與世界其他國家隔離。結果產生了驚人的相反效果。雖然盧布的價值大幅升值,但俄羅斯已與中國、印度、伊朗等國家接觸,建立新的貿易協定和替代支付安排。

與此同時,歐盟正遭受製裁帶來的經濟打擊,通貨膨脹加劇,而且沒有負擔得起的燃料可能會導致寒冷的冬天。製裁加速了取代美國霸權的多極世界不可避免的出現。美國極不可能願意接受全球現狀的這種變化,這可能預示著未來的衝突。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政治不穩定,而且本身也降低了核戰爭的門檻。科學家警告說,除非在未來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後果將是災難性的。我們已經看到數百萬氣候難民跨越政治邊界來逃避不斷變化的氣候。

似乎每天都會發生新的洪水、幹旱、颶風或其他“千年”事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敵對國家各自擁有數百枚核武器,而以色列擁有數百枚核武器和先進的運載係統,可以威脅其鄰國甚至莫斯科,最輕微的事件都可能引發核攻擊。(喬納森·波拉德因向以色列提供有關蘇聯的絕密目標信息而被判犯有間諜罪並入獄。)

最後,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正在迅速惡化。從奧巴馬“重返亞洲”到2021年3月18日峰會以緊張對抗結束,再到最近南希·佩洛西訪問台灣,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持續多年,不斷加劇。

《環球時報》 8月3日的一篇社論強調了事態的嚴重性:“中方的反製措施不會是一次性的,而是長期、堅決、穩步推進的綜合行動。” [6] 

在佩洛西有爭議的訪問之後,中國立即做出回應,宣布從周四開始在台灣周圍設立六個大型禁區,持續四天。六個區域中的三個突破了台灣12英裏的限製,這是史無前例的。正如《環球時報》社論所指出的,這無疑是中國對佩洛西訪華做出的眾多回應中的第一個。經濟巨頭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很容易導致另一個核爆發點。

佩洛西台灣之行加劇美中緊張局勢

資料來源:tippinsights.com

運動麵臨的挑戰

和平、正義和環境運動麵臨的挑戰是迅速組織一個能夠挑戰目前普遍存在的企業權力結構的廣泛政治基礎。他們對包括公共廣播在內的媒體幾乎絕對的企業控製,使我們本已艱巨的任務變得更加複雜,而這兩個政黨前所未有的企業控製使這項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為了教育和動員公眾,我們必須采取反映當前政治和技術現實的戰略,越來越強調問題的相互關聯性和網絡的重要性。

像 8 月 2 日在紐約市發生的這樣的抗議活動需要繼續下去。中間舉著牌子、身穿藍色襯衫、戴著藍色帽子的男子是原爆幸存者,是美國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幸存者。當時他九個月大。[資料來源:Michaela Czerkies/布魯克林和平組織]

防止使用核武器——這一行為將不可避免地給全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的關鍵在於反核、反戰、社會正義和環境運動是否有能力認識到它們的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廢除核武器的最佳策略是擴大和加強人民運動,挑戰企業帝國國家的各個方麵。

馬丁·肖在《戰爭辯證法》中寫道:

“到核戰爭甚至可能發生的時候,抗戰可能基本上已經無關緊要了。抗核戰爭必須在全麵備戰時期取得成功。關鍵問題是軍國主義與反軍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以及準備核戰爭的社會的更廣泛的社會鬥爭。” [7]

每個原子彈爆炸周年紀念日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研究和反思可能發生的核戰爭的恐怖以及核瘋狂所造成的大規模破壞。

原子彈爆炸幸存者(廣島/長崎的幸存者)提醒我們,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不能受到限製,也無法保證我們的生存。在世界麵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核時代之初預言的“前所未有的災難”之際,他們的信息顯得尤為緊迫。

穀歌翻譯Hiroshima-Nagasaki: Remembering One of Humanity’s Worst Catastrophes, 78 Years On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