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節目近些年很少看,但《航拍中國》例外,幾乎集集都看。最喜歡的是新疆、內蒙、黑龍江、雲南、海南、西藏這些省份,最不喜歡的是京津滬。這些邊境省份,土地遼闊、藍天白雲、山高林密,少有人工的雕琢,令人流連忘返。
4月29日,《航拍中國》的收官之作《航拍中國》第四季台灣篇,終於問世,一睹為快,觀後平生了幾處小小的感動。
1.《航拍台灣》簡介
《航拍中國》第四季台灣篇約50分鍾的“空中旅程”從澎湖列島開始,飛越至360餘年前鄭成功登陸台灣之處台南鹿耳門溪,來到位於花蓮的清水斷崖,在台灣公認的最美沿海公路間穿梭,於人口稠密的台北街巷中品味綿長多雨氣候帶來的獨特生活節奏。畫麵最後停留在金門島上。
A.傳統與新意並存。既較完整地涵蓋了日月潭、澎湖灣、阿裏山、清水斷崖這些台灣的地標性風景,激發出廣大觀眾對台灣的最初印象與美好想象;又別出心裁地選取了鹿耳門溪、九份、龍山寺、月世界、石梯坪等人們不太熟悉的景致,為觀眾呈現出一個熟悉又陌生、全麵而多元的台灣。
B.選址全麵,詳略得當。選址點位囊括了東西南北四大海岸(如: 東海岸花蓮清水斷崖、沿海公路;西海岸台中港、高美濕地;南海岸鵝鑾鼻;北海岸野柳、金瓜石)、島內幾大山脈(中央山脈、阿裏山脈、海岸山脈);核心城市(台北市、高雄市)、離島(澎湖列島、龜山島、蘭嶼、馬祖島、金門島)。再輔以詳略得當的講解(如離島方麵,對澎湖列島、龜山島和金門島講解較為細致,對蘭嶼、馬祖島寥寥數句帶過),從地理區位、地貌特征等維度較為全麵地勾勒了台灣的全景圖。
C.人文與風景並存。在人文方麵,既選取了台南孔廟祈福、屏東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祭、高雄元宵燈會、台中大甲鎮瀾宮媽祖環島巡遊等人文風俗,體現出兩岸同根共祖的文化傳統;又選取了赤崁樓與鄭成功塑像、沿海公路、獅球嶺隧道鐵路、以四四南村為代表的台灣眷村等曆史文化景觀,揭示了台灣歸屬的曆史淵源,並弘揚了抗擊外敵、金甌無缺的家國情懷。而在風景方麵,以台北與高雄為代表的現代都市律動、以清水斷崖與中央山脈為代表的台島特有景致、以玉山圓柏、花蓮鯨豚與濕地鳥類為代表的和諧生態景象、以鵝鑾鼻與諸多離島為代表的熱帶迷人風情,全方位多角度呈現出一個立體的台灣形象。人文維度與自然維度雙元並行,有機統一,共同完成了台灣獨特風貌的敘事。
D.色彩鮮明,配樂優美。在色彩方麵,由於台灣本身是身處亞熱帶和熱帶的島嶼,海洋的藍色與熱帶植被的綠色成為本片的主色調。在主色調之外,還夾雜著赤崁樓的紅色、金瓜石的金色、龜山島“牛奶海”的白色、蘭嶼民居屋頂的黑色以及王船祭和媽祖巡遊的彩色。絢麗繽紛的色彩,無論是從狹義的畫麵配色上來說,還是從廣義的景色豐富性上來說,都拚貼出一個多姿多彩的台灣。而配樂方麵,同樣的樂器音色在不同的片段裏傳達的感情不盡相同,卻都恰如其分。比如說,同樣悠揚的提琴聲,在講述阿裏山原始森林被日本侵略者砍伐殆盡時,是飽含了國仇家恨的哀傷;在講述四四南村的眷村往事時,是寄托了民族離殤的遺憾;而在講述蘭嶼的自然風光時,則烘托出熱帶島嶼的如夢似幻。再比如,承接沿海公路、開啟阿裏山片段運用的女聲哼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世居於台灣的眾多原住民部落那富含原始蒼茫與野性的民族音樂。總之,精彩的配色與配樂使本片含
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2.台灣的反應
大陸《航拍中國》台灣篇播出後,自然引起台灣媒體的廣泛關注。總體感覺,台媒的反應比較複雜。美景及人文的全方位介紹,讓他們感覺到了一些自豪,但對於片中體現的一中色彩,又心有不甘,多多少少有些酸意。對於大陸新的統戰手段,台灣國防部展開反製,用短影音方式還以顏色,強調航拍內容都是中華民國自由民主下的成果,應該改名叫《航拍中華民國》才對。
更有不少媒體人發問,在兩岸局勢如此緊張及COVID-19政策下,是如何出動無人機飛遍整個台灣,而完成影片拍攝的?央視不太可能派人過來拍吧?台灣會批準嗎?這是否涉及國安問題?有人推測應該就是從台灣找人幫忙拍攝的,台灣不少製作公司有相當的水準。也有人想到“一代空拍大師”齊柏林,“看過齊柏林拍的,非常美”。
3.《航拍台灣》的缺憾
該片介紹了台灣的曆史、人文及風景,提及了孔廟及鄭成功,但唯獨落下了兩蔣。台灣的曆史少了兩蔣,那還叫曆史?老蔣收複了台灣,小蔣開啟了台灣的現代化和民主化。兩蔣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客觀上將海峽兩岸綁在了一起,也令台獨人士刻骨仇恨。
獨派團體“台灣國”屢次要求移除蔣介石銅像,4月26日又發動“槍擊蔣介石銅像”行動,陳姓男子手持漆彈槍到中正紀念堂攻擊蔣介石銅像,當場遭憲兵及便衣警察逮捕;陳因借端滋擾、汙損公共場所等行為依社維法遭裁罰。
4.絕美的《航拍台灣》結語
全片以金門島為終點,其結語堪稱絕美:
“同是一家人,共飲一江水。大陸和台灣的距離,從來就是這麽近。一樣的紅磚古厝,一樣的閩南語,一樣的文字,一樣的祖先。金門島雖小,但它的視野開闊。它可以久久凝視眼前的大陸,回眸看見淺淺的海峽,還時常遠眺寶島台灣。它的眼神裏有光,因為舉目皆是同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