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印度開始加入對俄製裁?
印度宣布,加入對俄製裁,要求印度所有銀行不得違反對俄金融製裁,印度所有石油進口不得高於G7對俄的石油限價,也就是不得高於60美元/桶。同時,印度還警告印度銀行和貿易商,要盡量避免使用人民幣。
這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印度首次加入到西方對俄製裁陣營中去。
莫迪最後還是和俄羅斯撕破臉了。
為什麽印度會加入製裁俄羅斯?難道印度就不怕俄羅斯報複嗎?
在南亞,印度一直都是俄羅斯的傳統合作夥伴,也是俄羅斯拿來牽製中國,構建亞洲區域平衡的一張牌。在冷戰時期,蘇聯就曾拱火印度,蠶食中國西南地區,促發了中印戰爭。而今,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則繼承蘇聯,成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商。印俄軍工合作遍布印度海陸空三軍,就連印度唯一一艘可用於實戰的核潛艇“查克拉-2”號也是從俄羅斯租借來的。
印度對俄羅斯軍工依賴度非常高,難道印度就不怕俄羅斯對印度斷供核心零部件嗎?
從曆史來看,蘇俄強大的時候,印度會成為蘇俄的現金奶牛型夥伴,而當蘇俄衰落的時候,印度常常是趴在蘇俄的屍體上吸血的那一個。當年,蘇聯解體,盧布大跌,印度就狠狠地薅了俄羅斯一大筆羊毛。
印度由於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國際地位上擁有天然的靈活性優勢。它既不依賴於蘇俄,也不依賴於美國,它自立國開始,就玩了大半個世紀的“不倒翁戰略平衡”。在冷戰時代,中國在美國大軍壓境之下,被迫選擇一邊倒。後來,中蘇關係破裂,中國又被迫跟印度、越南打了兩次國土反擊戰。中間,中國還跟蘇軍打了一次珍寶島保衛戰。
直到美越戰爭結束,中美關係緩和,中國才又轉向美國,逐步進入中美蜜月期,中國很難同時在美蘇兩頭通吃。而印度就不同了,它偏安南亞,東部是中國,北部是阿富汗,西部是中東。在南亞本地,印度就是最牛逼的存在。對美蘇而言,想要進入中東打仗,就必須拉攏印度;想要牽製中國,也要拉攏印度。
印度從立國開始,就在兩邊搖擺,兩邊通吃,誰贏,他就幫誰。在冷戰末期,蘇聯倒下去後,印度不是第一時間去幫助俄羅斯,支援俄羅斯,而是趁著盧布貶值,趕緊薅俄羅斯的羊毛。
這一次,印度開始西方G7集團,對俄實施金融製裁和石油限價,也是同樣的邏輯。當俄羅斯成為眾矢之的,在孤軍奮戰中陷入苦戰中,印度不會去拉俄羅斯一把。相反,印度要把俄羅斯叱幹抹盡,往死裏薅了俄羅斯的羊毛。
印度在購買俄油時,本就打了7折。印度通過轉賣俄油,賺了暴利。可印度仍不滿足,他加入G7對俄石油限價製裁,以低於60美元的價格購買俄油,可以賺得更多。
俄羅斯當前麵臨的問題是,軍費開支巨大,財政資金不足,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不能停,哪怕賤賣也不得不賣。俄羅斯在丟掉歐盟這個大客戶後,就隻剩中印兩個大客戶了。以俄羅斯的體量,僅靠一個中國是不夠的。中國向來實施能源多元化戰略,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卡塔爾、美國、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都是中國的重要能源供應國。中國能分給俄羅斯的能源訂單是非常有限的。
這時,俄羅斯沒有辦法對印度斷供能源。如果俄羅斯不賣,印度轉身就能去買隔壁沙特、伊拉克、伊朗產的中東石油。在這個工業時代,隻有頂尖科技才具備不可被取代性,而石油作為基礎原料,它的可取代性太大了。中東、南美、南海、北歐、北非等地區,到處都有豐富的石油。你買不到的隻有核潛艇、核航母、空間站、5G芯片、光刻機等頂尖科技。
石油市場本身是一個買方市場,而非賣方市場。這也是中國能夠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的前提。
印度這是擺明了,看毛子深陷俄烏戰爭,國際地位嚴重下滑,立馬就站隊西方,一起蠶食毛子的經濟利益。
未來,俄烏戰爭結束後,俄羅斯還不能和印度撕破臉,還得繼續跟印度加強合作。因為俄羅斯的經濟完全是被能源捆綁的。不賣能源,俄羅斯人雖然不會餓死,但也無法實現國民經濟的發展,隻能停留在溫飽線上。
簡單地說就是,印度掐準了俄羅斯的能源經濟命脈。在地緣戰略上,俄羅斯還不能讓印度全麵倒向西方。印度不隻是俄羅斯的石油大客戶,還是俄羅斯的武器大客戶。丟掉印度這個大客戶,俄羅斯的武器出口、石油出口,都將麵臨巨大損失。
等俄烏戰爭結束了,俄羅斯還得去拉一拉印度,有可能對印度出口核潛艇。畢竟,已經租借一艘了,後續再賣一艘也完全有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能租出去的東西,往往都是能賣的。俄羅斯需要用武器出口來把石油虧損的錢賺回來。
在蘇聯解體時,印度在俄羅斯身上薅走的盧布羊毛,後來都被俄羅斯用武器出口又薅了回去,這種循環至今仍舊有效。
而印度通過向西方傾斜,又能獲得西方的先進武器支持,能買到更多的歐美先進武器裝備,包括F-35隱身戰鬥機。美國洛馬公司已經開始對印度推銷F-35隱身戰鬥機了。
單純從地緣條件來講,印度左右橫跳,高度靈活,比中國麵臨的國際挑戰少太多了。可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正因外部環境寬鬆,讓印度人發展自主工業的決心並不夠強,反而是深陷對西方技術的依賴中,不可自拔。
在戰略上,印度缺乏定力,也缺乏遠見,有機會的時候就撈一筆,沒機會的時候就被別人當豬宰。左右橫跳,一時得利,卻在大國競爭中,印度難以獲得持久性的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