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戰役,又稱金城反擊戰、抗美援朝1953年夏季戰役第三階段,是朝鮮戰爭中中方所稱“抗美援朝戰爭”後期進行的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止,歷時15天。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過鴨綠江以來進行過唯一一場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同時也是唯一一次中國人民誌願軍擁有炮火優勢的戰役。
這場戰役的起因在於朝鮮停戰談判中,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拒絕簽字,同時拒絕釋放約2.7萬名中朝聯軍的俘虜,因此中朝方麵無法與聯合國軍達成共識。最終,為了懲罰李承晚不肯簽字的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決定針對金城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這場攻勢也是中國在朝鮮戰爭中進行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麵對聯合國軍取得了勝利。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戰役中攻占了170平方公裏的土地並將戰線向南推進了縱深10公裏,誌願軍在金城東西30餘公裏的正麵同時進行突破,共攻占縱深10公裏約170平方公裏的陣地;僅自7月13日至7月18日5天中,共斃傷及俘虜韓軍28,000餘人,擊潰韓軍四個多師,給李承晚及韓軍以嚴重的打擊,有利配合了停戰談判,使誌願軍在突破敵堅固設防地帶的作戰中獲得了極寶貴的經驗。另有中方戰役後的總結稱,金城戰役連同正麵其他各軍和朝鮮人民軍各軍團的作戰,共斃傷及俘虜韓軍美軍78,000餘人,收複土地192.6平方公裏,誌願軍和人民軍傷亡33,000餘人,“敵我”傷亡對比2.3 : 1;此次戰役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