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別跟河北朋友講冷笑話

來源: berlinsky 2023-01-13 19:29:3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58 bytes)

今年別跟河北朋友講冷笑話

 

最近一段時間,不少河北的朋友在社交平台上說自己家裏冷。

剛看到時,乃悟以為大家說得是歐洲萊茵河以北,媒體總說沒有了俄羅斯的天然氣,歐洲人會凍得跟孫子一樣。

結果看了看,歐洲今年是創紀錄的暖冬。法國和西班牙有25°,阿爾卑斯山上沒有雪,德國的青年人穿短袖慶祝新年,捷克的花都開了……到元旦,歐洲天然氣儲量隻用掉了17%。

哦,原來大家說得是黃河以北。

 

前些日子,河北省部分地區晚上零下十幾度。河北省邢台的隆堯縣固城,燃氣不僅限購,還經常停氣。網友說家裏一日三餐都沒做,天天隻能吃泡麵,孩子們上網課凍得隻打哆嗦,老人也跟著一起挨凍。

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大多數居民沒法用手機繳燃氣費,隻能去營業廳排隊。先不說營業廳很少,很多人購氣不方便,就算你排到了隊,能買多少還得聽上級指示。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還要從6年前的一份文件說起。

2017年,環保部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將北京、天津和其他26個城市納入試點範圍,提出要對大氣汙染進行整治。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

煤改電和煤改氣。

就說煤改氣吧,涉及到管道、設備的安改裝。有人算過一筆賬,每給一戶人家安裝管道設備,甭管你用不用,燃氣公司也能淨賺2500元。整個河北的煤改氣涉及1100多萬戶家庭,乃悟數學不好,不知道這是幾個零。

這次的停氣事件裏,媒體們反複提及了一家叫中國燃氣的公司。乍一聽像是央企的中國燃氣,就是在京津冀煤改氣那會兒,拿走了河北多個縣市的特許經營權。

但其實這不是央企。中國燃氣的創始人叫劉明輝,河北滄州人,設計師南巡那會兒,他是滄州一所中學的數學老師。10年後,劉明輝經過商海浮沉,創辦了中國燃氣。

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配置豪華,比如曾任國台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主任的李小雲,帶來了股東海峽金融控股。

雖然那時公司隻有3個人,而且國家規定公司名字一般不得前綴中國、中華等字眼,可就是有人能把這個名字20多年如一日的留在河北滄州。

中國燃氣成立不到一年,就獲得了工行深圳銀行60個億的信貸額度。此後,韓國SK、德銀、富地石油等等大公司紛紛都成了中國燃氣的股東。

2010年,劉明輝因涉嫌職務侵占被深圳警方帶走,內外部股東都看準了這個時機。比如同樣在河北從事天然氣業務的新奧,就和中石化發起聯合邀約,準備收購中國燃氣。

關鍵時刻,國有企業北京控股橫叉一腳,大量吃進中國燃氣的股份,成為了公司第一大股東。後來劉總被放了回來,借助新大股東的關係,中國燃氣又收購了北京控股旗下的北京燃氣發展,一舉拿下12個城市燃氣項目,並順利成為滄州首富。

但燃氣生意並不好做。

簡單來說,中國燃氣供給河北市民的,是居民用氣,收費也是由有關部門調控,不得隨意漲價。但中國燃氣自己是沒有天然氣氣源的,隻能從上遊企業公司先購買再輸送給市民。

然而上遊公司卻是按照高於居民用氣的價格賣給中國燃氣的,這就導致中國燃氣出現了嚴重的價格倒掛。

媒體們說的“上遊企業”是什麽企業?乃悟問了問業內的朋友,他們說就是三桶油。

按照中國燃氣自己說法,為了保供,他們已經虧了40多個億出去。

光看財報的話,他們說得好像也沒錯。2016年時中國燃氣毛利率還在26%左右,現在已經跌到17%。

根據媒體報道,中國燃氣可以獲取補貼。補貼一方麵來自政府。根據河北省的文件,將對采暖天然氣采取給予采暖用氣1元/立方米的氣價補貼,每戶每年最高補貼氣量1200立方米。錢由省市縣三級各承擔三分之一,補貼時間為3年。

但根據中國燃氣的反映,大量資金都是自己墊付:

補貼遲遲不能到位。

另一部分則來自上遊企業返還。所謂返還,就是指中國燃氣這樣的企業先按照原價采購天然氣,然後上遊企業再根據有多少戶煤改氣居民,返還一部分采購費。

但中國燃氣同樣反映,上遊企業不僅設置門檻、層層克扣,還拒絕執行政策,甚至壓減居民氣量,河北省內一些燃氣公司,2018年的返還款還沒拿到。

乃悟在斷氣城市的“領導留言板”裏逛了逛,邢台、邯鄲、保定等地的政府給瑟瑟發抖的朋友回複大同小異,都是已經約談中國燃氣,要求整改。

中國燃氣說自己塗改液都要買不起了,你讓它拿什麽改?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