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中了羅貫中的毒,以為三國時代,最重要的是智謀和武力。
隻要有諸葛之智,關張趙馬黃之勇武,天下不足定也!
但是,仔細分析蛛絲馬跡,卻有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為啥諸葛和關張的老板,是個智慧和武力都不咋樣的劉備?
而曹操,同樣也是智謀不如郭嘉,武力不足許褚,憑啥許郭等人都聽他的?
如果三國時代,最重要的是智謀和武力。為啥不是一個武力和智力超群的人來奪取天下?
答案是:三國時代,最重要的不是武力和智謀,而是名氣。
這是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製度決定的。
三國時代的開始,是黃巾之亂,導致地方大地主大家族勢力為了生存,囤積糧食,招募士兵,修築堡壘自保。
但是,這些堡壘和私人士兵的力量有限,要在亂世生存,就必須結盟,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避免被其它更大的勢力殺豬分肉。
大家和誰結盟,誰來當盟主才能保證自身利益?
要保證自身利益,這個盟主必須要有幾個特點:1. 守信用。否則我把身家士兵都交給你,你過河撤橋,那豈不是完蛋? 2. 要有一定的影響力,很多別的大地主勢力都會加入,否則力量不夠,你很快被滅,投資你豈不是血本無歸?3. 在最後一統天下,或者地方割據的環境下,能夠最後勝利,或者至少能支持非常長的時間,否則跟了你豈不是自取滅亡?
所以,君主的名聲就非常重要。
劉備必須拉上皇叔的牌子,而且“信義著於四海”,那樣地方豪強才會自帶幹糧軍隊加入,作一個投資。劉備也不亂殺這些人,保證你的投資有收益!像黃忠,魏延,趙雲,都是自帶幹糧自帶軍隊加入劉備集團的。
曹操也是一樣,在早期狗都不理,徐榮都能打敗他。但是真正在兗州立足,那些謀士武將,都是一起自帶軍隊加入,馬上就崛起了。注意,這些人幾乎都是同一時間一窩蜂加入的!
所有這些加入劉備曹操孫權大集團的將領,其實自己也是一個小集團。自己手下的人,也是小一點的豪強武裝自帶幹糧加入的!
比如關羽,手下的趙累,廖化,傅士仁這些人,都是地方的豪強,自己帶自己的軍隊加入關羽集團,這就是本部兵。
本部兵都是他們自己在家鄉招的子弟兵,都是隻忠於將領自己的。
如果他們叛變,也是帶自己的子弟兵一起。
這就是三國的軍事製度:部曲製度。這些部曲,就是一個將領的底氣。部曲越多越厲害,這個將領就越厲害。
三國的鬥將,基本是不存在的。一個將領的勇武程度,其實是這個將領的部曲的勇武程度。
而如果人心一散,部曲帶人另投明主或者自立門戶,一個大勢力轉眼就散了。
袁術就是例子。本來手下有十萬人。
稱帝之後被天下諸侯討伐,手下的大將一看不好,就帶自己的部曲散了。
孫策,雷薄,陳蘭等大將紛紛帶自己的部曲自立,周瑜,吳景,魯肅,張昭就帶自己的部曲去投靠孫策,袁術的十萬人,馬上就散得隻剩下三千。
而孫策的三千部曲,立刻因為袁術的舊部來投靠,立馬變成幾萬。
所以,名聲,在三國才是一切。所以你罵劉備啥都不要緊,罵他是賣草鞋的,立刻和你翻臉。誰會去投靠一個賣草鞋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