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讀不讀魯迅當作簡中圈裏實質上有沒有“大學文憑”看

可以把讀不讀魯迅當作簡中圈裏實質上有沒有“大學文憑”看

 

民國時期,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中靠正常社會最近的時期。台灣是民國。

 

民國,在中國的曆史和現實裏都很孤立。

 

據我所讀,簡中圈的認知水平,三觀水平,文化水平,其實是中國曆史上最low的時代之一,和王莽新政,元朝初期後期有一比。解放後和解放前是割裂的。生長在新社會,是人生之不幸。

 

之於中國人,貼近正常的方便之路是回到民國。這雖然比當年向西洋東洋學習,是第三手貨,但better than nothing。去台灣看看,比讀書了解民國強多了。

 

民國之中的魯迅,是簡中圈裏中國讀書人走向正常繞不過去的,也可以把讀不讀魯迅當作簡中圈裏實質上有沒有“大學文憑”看。從自己的經曆來看,有這學曆的,並不多。

 

大陸人通常被“魯迅要活到現在,要坐監獄了”這個見識擋住。而這主要不是在認識魯迅,而是在認識ZG。認識ZG和認識魯迅的區別在於,認識ZG,是認知的上山下鄉,認識魯迅,是去大學上課。

 

早年,我自己身邊的大人,家長,二位兄長,老師,後來的大學老師中的大部分,,大都隻聽說過魯迅,讀過幾頁魯迅的,以“他總在罵人”就了結了。

 

魯迅是第一個給了中國人最貼近正常社會的三觀基本內容的人。之後,隻有陳寅恪,顧準和張愛玲幾人與他不謀而合,而這幾個人在思想學識審美上,和魯迅比,隻是枝秀,不成規模。

 

魯迅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貼近正常社會的。往住是,在中國長到十五六歲,就貼近不了正常,變成程度不一的阿Q,祥林嫂了。在簡中圈裏,則更次,變成提不上筷子的憤青,粉紅之類,犯二了。

 

魯迅的文章,小眾,不隨大流。黨話,公家話,延安白話說慣了的簡中圈,在認知上,審美上等,多已夠不上讀魯迅了。

 

簡中國內讀魯迅的不多。所以,有網了,博文海量,最好的是李承鵬的,陳丹青的,武書劍的;三觀變化最大化的則是鬧六四的,公知,舉白紙的“要求政府公布九三閱兵賬目的,而這些,都是在和一個在質量上很二的東西在爭鬥,其結果,把自己的品位也給拉下來。

 

讀魯迅,首先就讓你活回民國,把你整個人拉高一個檔次,讓你成為一個在中國曆史上最接近正常的人。

 

魯迅的知識結構,語言風格,認知水平,構成一個能幫中國人走向普世正常的的助力。這個質量,除了魯迅,沒別人。

 

吾有兩個兄長,好讀書。早年一直在他們的罩下。高中時,自己讀到魯迅,他們就罩不住了。他們知道魯迅,但不讀或讀過幾頁。

 

 

 

 

 

所有跟帖: 

謝姚兄。正在讀...... -stillthere- 給 stillthere 發送悄悄話 stillthere 的博客首頁 (127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9:06: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