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國自4月10日起對美國所有產品加征34%關稅後,老川發推:如果中國這麽幹,我要對中國產品再追加50%的關稅,從而讓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累積關稅達到120%.
中國回應:老川你這是錯上加錯,要加你就加,我們奉陪到底。
昨天我就說過,200斤這個人是不會換肩的,隻要老川不退,關稅很可能弄到1000%以上。到時候你老美別進中國產品,美國的農產品和飛機也別進中國。
說說誰的壓力大。
某些日常產品,比如玩具,衣帽鞋襪,老美國內找不到替代品。從越南東南亞進,還是中國產品。隻加中國關稅,不加越南,中國早就找到曲線救國的辦法,把產品到越南貼個標簽就可以了。所以說老川給中國產品加50%和500%,其實沒什麽影響。但是,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關稅,那是實實在在的。人說:美國也可以將大豆弄到巴西,然後再轉到中國呀。這時候就要考慮200斤的所謂“製度優越性”了。美國知道中國到越南貼標簽,解決辦法隻能給越南加關稅,但中國政府辦事方式不同,他要知道大豆經巴西轉運,直接不從那家公司買了。
有沒有替代?有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那裏大豆產量隻要有誘惑的訂單,很快就能補上。
所以,中美這種關稅對抗,中國壓力小。量變到質變,當老美對中國關稅低於某種水平,中國壓力大。但加到一定量,美國壓力大。
怎麽大?說幾個:
1, 物價(尤其日常用品)飆漲,底層老百姓首先受不了;
2. 美國農產品直接受到一定規模影響,那都是支持共和黨的紅州
3. 股市繼續下跌(加一次,跌一次)
4. 原先準備投資美國AI等新科技的一定推遲或觀望,原因是老川變化太多,不可信;
5. 產業回歸沒有可能成功。產業回歸這個事需要長期政策。舉例吧,一劍看到關稅戰的商機,準備在美國設廠做衣服。要建廠房,要培訓工人。找不到那麽多的熟練工人怎麽辦?要投資弄機器人。總之吧,花很多錢。然後產品價格和加了關稅的中國產品有了競爭力,一件夾克中國加關稅後價格100刀,我99刀。但是四年以後,共和黨下去,民主黨上來,很有可能把關稅消了。然後我的夾克還是99刀,可中國來的夾克變成50刀。我是不是就破產了? 所以產業回歸這個事應該兩黨一起幹,並要立法,這個政策以後誰都不許動。
好像說糊塗了,總結一下,也就是麵對不換肩的200斤,老川麵臨著兩頭堵:
1. 隻對中國加關稅,從34%加到3400%,中國產品還可以以相對低的關稅渠道從東南亞進美國,而每加一次,美國的農產品便一次次遭殃;
2. 封堵所有中國產品到東南亞貼標簽的轉運渠道,老美每次對中國加關稅的時候,老美也要對相應國家(東南亞)加關稅。
上麵說的第2種選擇是個偽命題。你和越南在關稅達成某種諒解或協議後,就不能變更了。不然美國成了一個沒信用的國家。老川自己可以這麽幹,信用破產了沒關係,但美國這麽幹,負麵影響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