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說一點,本來不想說了,因為對加拿大,這些都是常識,對老美,你再怎麽說,都是兩耳不聞,鼻孔朝天。
話說美國獨立,換一個立場說法,其實是“美加分治”。
英國在北美幹掉法國後,大家都是英國的殖民地。除了南北不同,北邊其實更直接是英王統治,抓beaver毛相當於挖金礦嘛,而南邊十三州呢,相當於十三個不怎麽管的“野孩子”。
北邊雖然賺錢,畢竟做生意的人口稀少,南邊呢都是來拓荒的窮苦農民,一窩一窩生,一船一船來,驅趕原住民奪地“攘夷”而不“尊王”,弄了人口兩百多萬(北邊不到十萬,而且絕大部分是法裔)。
英王一旦拿下加拿大,就要來收拾你了,對了,叫木兄說的“保護”。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保護”的辦法就是加稅啊。我不加稅,怎麽有錢呢,沒錢我怎麽養軍隊,沒軍隊我怎麽保護你呢?
很合乎邏輯吧。
而且英國還把加拿大的土地,擴展到整個五大湖領域,五大湖成了加拿大的“內湖”,跟奪地奪到這裏的十三直接發生衝突。
於是就造反了。
一造反,全民打雞血,各城各村,左鄰右舍,言必稱革命黨。“革委會”控製了十三州,稍微敢發表不同意見的,被打成“保皇黨”。
“保皇黨”是什麽?就是美國鬧獨立時,那十三州二百五十萬裏,依然忠於英王、英國的,各階層都有,上至富蘭克林的州長兒子,下到平民奴隸。
大概有四五十萬人。被歧視、迫害後,有一半選擇忍氣吞聲,剩下的一半,參加軍隊,回流英國,北上加拿大。
北上難民潮,在戰後達到巔峰。大概有五萬人拖家帶口來到加拿大,英國不僅有軍隊保護,而且還有驅逐阿卡迪亞人,以及從五大湖區原住民那裏買來的大量土地送給你。
普通家庭都能分幾百英畝,一去就是大地主。打過仗的,就是超級大地主了。很多保皇黨,在戰爭中已經到了紐約州,現在就繼續北上,首選阿卡迪亞人已經開墾過,又離祖國近的“新蘇格蘭”。其中包括愛迪生的曾祖父、爺爺,他父親就是在那裏出生的。
由於來的人太多,英國單獨從新蘇格蘭裏劃出一個New Brunswick省,後來又分出個愛德華王子島(PEI)。
“好地方”都被前麵的人占了,隻有一小部分,大概八千人,跑到今天安大略湖北岸這一帶。整個聖勞倫斯河(法國時期叫“加拿大河”)以北,以及五大湖區,以前本來都叫“加拿大”(英國改叫“魁北克”),為了安置這八千English speaker的保皇黨,英國將其一分為二:
法國人集中的聖勞倫斯河下遊一帶,叫“下加拿大”(Lower Canada),新來的英裔集中的聖勞倫斯河上遊及五大湖區,叫“上加拿大”(Upper Canada)。
大家自治,以渥太華河為界,平起平坐。就是今天的安省(Ontario)和魁北克省。此後五十年,法裔都比英裔人口多,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蒙特利爾都還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
多倫多都是保皇黨那八千過來,開始建立的,當時叫“約克”(York),一個小不點。多倫多能發展起來,正因為在安大略湖北岸正中間,離美國遠,安全。
別小看美國獨立後來“上加拿大”這八千保皇黨,她才是英裔加拿大真正的未來。那裏有五大湖天險,氣候相對溫暖,是固若金湯、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
而且地圖形狀像個和平鴿,我特別喜歡。在便宜土地政策的吸引下,海洋三省的保皇黨不斷二遷,包括愛迪生的曾祖父、爺爺、父親一大家族,全遷徙過來了,成了伊利湖北岸的大地主,那個村子,是愛迪生爺爺取的名字,叫“維也納”。
對了,就是多妹她們奧地利的維也納。
保皇黨都愛祖國嘛,慢慢把這裏的地名,都改成家鄉的名字,你仔細一看,相當於一個翻版的“新英格蘭”,相對於老美那個,算“新新英格蘭”。
我們這兒是“倫敦”,周邊有牛津、劍橋,溫莎,而一路往東,有約克(多倫多),完全就是照著英格蘭本土來的,隻是相當於把英國地圖順時針旋轉了90度,把中間的魁北克省隱藏掉,和海洋三省的“新蘇格蘭”,紐芬蘭,就是一個天然的
“英倫三島”。
而“上加拿大”(安省)這個新新英格蘭,才是今後英裔加拿大真正的大本營。她和魁北克這個“下加拿大”,共同組成加拿大的“中原”,
人口,政治中心、經濟支柱,都集中在那裏。不過魁北克法裔本就在這裏浸淫百年,此後百年,其勢力都與英裔不相上下,加拿大就是靠美國獨立從十三州跑來的幾萬英裔保皇黨,一點一點紮根、繁衍,逐漸平衡了法裔的勢力,才發展起來,成為今天的模樣的。
所以加拿大和美國,和魁北克法裔,和英國、法國,都有莫大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