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頓悟和漸悟
頓悟思想的形成,在禪宗的發展史上是重要的一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對此概念說得很明白。我把有關段落直接轉在下麵。
道生提出的理論中,還有“頓悟成佛”義,原文亦失傳,謝靈運(433年卒)的《辯宗
論》闡述了道生此義。頓悟成佛的理論,與漸修成佛的理論相對立。後者認為,隻有通過逐步積累學習和修行,即通過積學,才能成佛。道生、謝靈運都不否認積學的重要性,但是他們認為,積學的工夫不論多麽大,也隻是一種準備工夫,積學的本身並不足以使人成佛。成佛是一瞬間的活動,就像是躍過鴻溝。要麽是一躍成功,達到彼岸,刹那之間完全成佛;要麽是一躍失敗,仍然是原來的凡夫俗子。其間沒有中間的步驟。
“頓悟成佛”的理論根據是,成佛就是與“無”同一,也可以說是與宇宙的心同一。由於“無”超乎形象,“無”自身不是一“物”,所以無不可能分成不同的部分。因此不可能今天修得它的一部分,明天修得它的另一部分。同一,就是與其全體同一。少了任何一點,就不是同一。
關於這個問題,謝靈運與其他人有許多辯論,《辯宗論》都有記載。有個和尚名叫僧維,問道:學者若已經與“無”同一,當然不再說“無”了,但是他若要學“無”,用
“無”除掉“有”,那麽,這樣學“無”豈不是漸悟的過程嗎?謝靈運回答道:學者若仍在
“有”的境界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學,不是悟。當然,學者要能夠悟,必須首先致力於學。但是悟的本身一定是超越了“有”。
僧維又問;學者若致力於學,希望借此與“無”同一,他是否會逐漸進步呢?如果不逐漸進步,他又何必學呢?如果是逐漸進步,豈不就是漸悟嗎?謝靈運答:致力於學,在壓製心中的汙垢方麵,會有積極效果。這樣的壓製,好像是消滅了汙垢,實際上並沒有消滅。隻有一旦頓悟,才能“萬滯同盡”。
僧維又問:學者若致力於學,能否與“無”暫同呢?如果能夠,暫同也勝於完全不同,這豈不就是漸悟嗎?謝靈運答:這樣的暫同、隻是假同。真同在本性上是永久的。把暫同當成真同,就跟把壓製心中的汙垢當成消滅心中的汙垢,是一樣的謬誤。【7】
上麵的解釋很清楚。成佛不是我關心的,我隻就認識層麵,作一個本體性的說明。符合一個普遍性的個體,都是一個無限集合。不可能通過對個體的認識積累的方式,而獲得這個普遍性。對少數個體的認識是必要的。但認識個體數量的多少,並不決定悟性是否發生。所以不存在逐漸獲得普遍性的可能。要麽通過悟性獲得普遍性,要麽仍然停留在原來的認識上,不存在中間的狀態。這個普遍性的獲得,在以後可能隻算是學習的一部分,但在當時就是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