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開車很難得地開了收音機, 正好聽到諾貝爾物理出結果了,第一反應是楞一下。真的呢,又到10月份了。
我不開收音機是因為上班近,我們孩子爸爸說他最快11分鍾能到。我一般晃晃悠悠的,怎麽也15分鍾以上——即便如此,還是有一次被廠區的攝像頭抓到,兩個月後收到120歐罰單。
當時心疼死了。跟同事抱怨,他說,你不錯了,我被罰過180呢。
我們自己的路,警察沒資格管。攝像頭也是公司自己安的,請私人律師負責處理罰款業務,當然比政府給公眾用的警察局貴(得多)。
先說,老鍵說的IT泡沫, VR泡沫我都不懂,一劍說的房地產泡沫更是不懂。俺們歐洲人從來不鼓勵炒房子這種事——不僅不鼓勵,還打擊。本地的政策是,如果你買了房子兩年之內賣出去,那麽增值部分的30%老老實實交給政府。如果出租即便暫時沒人租,那麽老老實實交各種清潔費管理費(不便宜噢)。如果不是你的主要居住地(Hauptwohnsitz),第二套房子就算貸款也會利率貴很多。
當然,如果是自己住的房子,那麽各種補助,很低利息貸款,甚至政府補貼也是有的。去年一個同事蓋房,她說她總共拿到2萬多歐。
我這麽窮,當然覺得兩萬多挺多的。
好了,抱怨到此為止。
主要想聊幾句一劍最後提到的“一點”,對科技的看法。
你看雜誌或者專欄,我說的是傳統正常媒體啊,會發現Science和Technology是兩個版塊(如果小型一點也許叫Science & Technology但一般還是會在題目下標注是Science 還是 Technology)。我自己的理解呢,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Science是紙,就是偏重於理論,比如發現一種新材料,強度多大硬度多大絕緣多少耐熱多少,總之一句話,各種物理性能。Technology是兵,就是你這種新材料能拿來做什麽用,比如把新材料做成車輪還是車胎。
一句話,Science是花錢投入的那一部分,Technology是把它變成錢的那個過程。
作為一般的商業活動。當然是為了賺錢,所以大公司的R&D部門很微妙。如果整個大環境好,那麽能拿到的錢多,PROJECT就多,做financial forecasting就很舒服,照抄去年的然後看情況加一點就好,不然就很難受。
當然這隻是我自己的經驗,如果別人有不同我想很正常。
說到泡沫。其實我本人不是很認可這個詞,先說說我自己的理解。
形容一個行業,方向(就說IT好了),有泡沫,無非是說,現在看很美很大很有前景,但是很可能受到小的刺激會煙消雲散。
那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不健康了,無論是行業還是體係,包括物理結構,甚至生命體,當然要自我調整,破裂,不過是調整的一種方式。
說到商業活動,當然對一家公司有效的方法不一定對另一家公司有效。作為管理層,有兩個 dimensions 可以被管理層直接控製,organizational ownership: Who, if anyon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has primary ownership for the creation of new businesses?和resource authority: Is there a dedicated “pot of money” allocated to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or are new business concepts funded in an ad hoc manner through divisional or corporate budgets or “slush funds?”
這樣生成的是四種模型(不是聊科技,那不妨嚴肅一點)。
Opportunist Model, Enabler Model, Advocate Model, 和Producer Model (教科書理論,不是我編的,那些被老鍵看不上的AI歌是我編的)
當然所有的公司都是從Opportunist開始的。這沒什麽可說的。想起來大學一個老師最給我們講題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方法就是試試(後來成了我們的口頭語,暗號一樣,說的上來這句話的必然是同門)。試的結果當然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果從大麵積數據統計或概率看,肯定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很奇怪,作為個人,以我的親身經曆,如果回看自己這一路走來,我會說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無論什麽事,或大或小。
所以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試一把看看(呃,經常遭到嘲笑)。
Enabler Model說白了就是讓有能力的人來做事。一個人肯定不會什麽事都做不好,但是肯定也沒可能什麽都做得好。比如我開車就馬馬虎虎,昨天停車很神勇停到停車場的溝裏然後又很鎮定地開出來(半溝,希望沒被同事隔著窗戶看到偷拍)——但是我會蒸包子啊。
那天我們三兒要求我說,媽媽我18歲了你一定要教我這個。我順嘴說你想學我現在就可以教你。
人白我一眼,你現在讓我做就是Kinderarbeit,那是非法的。
Advocate Model呢,是在不愁錢的情況下,公司任何部門都可以試(好聽點叫創新)。缺點當然是風險比較大,回到方法一。
Producer Model主要是鼓勵跨部門合作,以打造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業務為目標。
拿理論出來掉書包,我有兩個目的。一是這些也算是學問,發展到今天,當然已經有捷徑可走(或者說有理論可以參考)。那些理論的作用是,給做事的人一點警惕和思路,說ROADMAP也行。更主要的,我想說,沒什麽東西是一維的(連肉眼可見的物理空間不也是三或者四維),想成功,必須多個維度同時出擊,缺什麽補什麽,使自己的長更長,短的該補補。
實時世事如此,人也一樣。這種意識,AI一定替代不了。
說回一劍提到的那些被時代吞掉的項目也好,產品也好,我想那都是人類科技史上應該交的稅,不是這個也是那個,沒什麽泡沫不泡沫的(這裏我很同意一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