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不見眼為烏,估計這個,中國南北方人都能想到。
南方的楚人可能還有個特別的,太陽崇拜,神鳥崇拜,而且兩者有緊密聯係。有成都的太陽神鳥圖為證:
太陽裏邊,有三足烏,是它在驅動太陽“兔走烏飛”。所以這烏又可以指代太陽(日)。估計古代南方的一些強大部落,會以這個“烏”為圖騰,表現在旗幟上,象征本族,或最高權力,類似龍鳳之類。
而這個於呢,恰恰讓我想到旗、旌、施、旖旎、族、旅等,都是?字旁,這個?字,就是迎風招展的旗幟的象形。那個方呢,一開始是旗杆的樣子。
以此類推,“於”會不會也是一種旗呢?隻剩下兩點,會不會本是三點,簡化為兩點了呢?來罘兄也提到也三點的寫法的。古人寫羽毛的羽,也有三點的,水字旁的,也有三點簡化為兩點的。可能“三生萬物”,三就是多,一開始貼切,後來覺得顯得不謙虛,少一點傲嬌,成了兩點。
烏少一點是眼睛,於少一點是什麽,我猜就是腿了。三條腿,少一條,成了兩條。其實沒什麽,至今地球上還有三條腿的動物,隱晦了一條短小的,還是兩條。
這麽發散,我想“於”可能是畫有三足烏圖騰的旗幟了。你想給別人說這是什麽鳥,指一下那麵旗幟就可以了。
造字有一種,以整體代局部。比如王的腰間係一點,那叫玉。會不會“於”說那麽多,其實就是指代那三個點呢,也就是三足烏,也就是烏。
這樣一想,似乎豁然開朗,有沒有“我靠!”我(太陽)!”(太陽=烏)的感覺,這就是“嗚呼”了。
以上隻是我大膽猜測,還請來罘兄小心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