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然看了兩遍標題,點進去讀,越讀越象。

這一陣斷斷續續聽王徳峰教授的藝術哲學(這位教授還是Shubin網友前陣子推薦的)。
藝術家在作品裏封存了他的生命情感,當觀眾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他就跟這些生命情感產生共鳴。
藝術家本人並不能控製觀眾共鳴的方向,所以對於改編藝術作品的分歧,問藝術家本人是沒用的,還是要讀作品本身。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還沒聽完,他的課又長又難,我經常會躺著聽,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所以不保證以上確實是王教授的意見,反正我是這麽理解的。

《詩經》裏的這些詩也一樣,每人都有自己的共鳴,您的共鳴在情感上也很符合詩意:得來不易,旁人不這麽想。我好象飛速瀏覽了他幾十年的生活。

正經話說完了,接下來自由發揮:

來個光明的結尾吧,第三段是老留學生回國相親。

所有跟帖: 

啊哈哈,回國搬運個美女,雖宣王亦不換矣 -木有文化- 給 木有文化 發送悄悄話 木有文化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8/31/2024 postreply 08:01:4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