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入過程中,因為要比較,因為要歸入自己的宗教體係,如你一般都有把自己宗教拔高的傾向。
比如,由儒釋道轉到基督的此人。
要說起來,這類納入和比較,無論哪種納入,都能做到自洽解釋。但與我,已經不再重要。。。
他曾經打坐修道,進入了他稱之為第一重的境界,這時他能進入定境,用意識指引體內之氣在全身遊走。第二重境界則是心遊天地之境,入定之時,身體似不存在,心靈卻與宇宙的韻律相感。到了第三重境界,可以見靈界現象,也就是開天眼,這時如能不受靈物攪擾,心自定靜,由天眼轉為慧眼,就能無執、無著、無你、無我,進入佛教所謂空的境界。
之後,他又在旅行之中感覺到天地的無限能力,發現空並非終極的境界,接近中國儒家思想。
最後,在修道的深層體會中,他發現,如果不執著於「空」和「生」,就能感知還有超越而有恩情的上帝,但人卻不能借著修道接近上帝,是上帝主動「啟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