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百合(散文)作者:謝亞鋒(懷來老年大學)
見過雜草叢生的大山裏盛開的百合嗎?它們潔白靚麗和秀挺的風姿,成為大山最美麗的風采。人們驚歎它美麗之餘,更敬佩它的頑強不屈。
我的母親聞慶華,1934年出生於延慶縣一個偏遠貧瘠的小山村四海,更悲苦的是她八、九歲時就沒了父母,和奶奶、叔叔、嬸嬸們一起生活,在那個時候,在那個偏遠的山裏,有幾人願意讀書?又有幾人能堅持讀書?而我的母親偏偏就渴望知識就要讀書,每天要走很遠的山路去學校,咬牙堅持, 中午需要帶飯,可家裏人大多數不支持她讀書,大人們沒人給她帶飯,她吃了早飯去學校,要到晚上回來才能吃飯 。中午同學們吃飯,她就到樹下拿個樹枝子亂畫打發時間,偶爾奶奶心疼她,也會在早晨出來時悄悄塞給她一顆雞蛋,就這樣她堅持讀完了小學。
在那時,她就是當地有學問的人了,有人推薦她到縣裏當文書,可她還是想當教師,就被安排到非常偏僻的西溝裏村去教書(也沒課本就跟識字班差不多),苦是苦了點,可她很開心,她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養活自己,可以養活奶奶。那年她才14歲,那時發的工資不是錢,而是小米,用小毛驢將她賺來的工資馱回去,給奶奶給全家人吃,她能養活自己還能接濟全家人,不用誰說她無比欣慰……後來又去了王順溝(從深山裏出來一些了)。
這期間有苦也有樂,住在學校裏,大灶台大炕,王順溝這裏沒水,還得去南灣馱水,她的學生大多比她年齡還大,幫她做飯,晚上還有人陪她做伴,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在一起,老師先領著一二年級的學生學字,再講高年級的課文和數學。她教書是傾己所能,那時她還是個孩子,生活上是靠村裏一個負責教育的幹部幫她,發的糧食(工資)大部分幫她送回四海家裏,餘下一些幫她換成油、 糧 、菜 。
那時交通不方便,經常要去15裏外的(南灣)中心學校開會,要爬山穿林,再遇上雨天,忽雷閃電,一個人就在恐懼中奔跑,以至於後來每到雷電交加的雨天媽媽就害怕。後來又從深山出來一些到上水溝教書,這裏不用穿山林了,條件好了些,也有山泉水喝,在這裏,她還遇到了好機會,聽說有去師範學校讀書的機會,她就步行100多裏到湯河口找管理部門領導,主動要求去學習,於是後來就有了宣化師範學習的機會,她就這樣走出深山,接受了正規的教師培訓,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大學生,為後來的幾十年的教育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母親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一直激勵著我們,就像那山中百合,始終給人向上的力量!
2023年4月16日
編輯:牛義信/宋占林《青煙威文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