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我們可以簡單叫“物”,“being”),一切事物,everything都是動的,是action的。大道也不例外,而且萬物之動,來自大道的運行及支配。
所以“道之動”,就是大道的運行支配方式。
陶三者,帥哥也。這個句式,其實就是“陶三是帥哥”。所以,“反者道之動”的意思,就是大道的運行、支配方式,有一種或至少一種,叫“反”。
我們弄懂“反”的意思就好了。
在我們還沒有領悟大道之前,想知道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這一句的意思,最後通過前言後語、上下文的文字,去揣摩他寫這句話時心中想要表達的意思。
這份“心意”、“思想”、“玄妙”,是他的根本,這些前言後語、上下文的文字,是不是就是“用”呢?老子用這些文字,來傳遞他心中的要領、智慧。
這個傳遞、表達、宣傳、布道的行為,就是“動”。而我們去揣摩文字,盡可能回到、接近他下筆時心中最初的意旨、智慧,這就是“反”了。首先是返回的“返”,返璞歸真的“返”,返回到最初的“返”。
(即使不著文字的佛祖“拈花一笑”,它也是“返”,對吧?拈花是用,他笑什麽呢,通過這個拈花,讓你返回印證到他心中不可言說的旨妙。)
要找它的願意,很簡單,有幾個方式:
一是看那一整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它一定是和前麵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有生於無,是不是“反”,有沒有“返”?有生於無,誰強誰弱?
二呢,看整個道德經裏其它章節,是否也有這個“反”字,其意為何?可以進行比較。“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是不是一個意思?或相近的意思?
第三,同一個意思,老子總是在道德經裏反複講,可能用不同的字句。比如這個反,他還可以用“複”,用“歸”。
“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以上都是解情花之毒(的解藥),就在情花之下(的斷腸草)。
如果還是不太明白,或想加強理解,那麽,我們說過,天地萬物中,最像大道的莫過於水,你把這個“道”,換成“水”,根據水的特性和現象再揣摩,是不是一下容易多了,豁然開朗呢?
“反者水之動,弱者水之用”。
想想水的反,想想水的弱。另一常見的好的例子,就是“木”,木有文化的木,草木的木,一切草木、植物,我們都可以簡單想象叫做“木”。想想木的反,想想木的弱。
有什麽心得,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