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Up,是一部1966年的電影:
由知名導演“安東尼奧尼”執導。對了,就是那個把江青同學給蒙了的意大利人,1972年在江同學的許可下在牆內一通鏡頭探索,把“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勢”給圖示的很不堪。
電影是古紙兄介紹的(不是所有的好電影都是古紙兄介紹的,但古紙兄介紹的一定是好電影,*_*),故事的主題說攝影師在野外現場拍片子,回家放大了看,發現其中有在現場沒注意到的細節。這裏,“Blow-Up”是放大的意思,不是那個“搞破壞”的意思,^_^。
電影是哲理片,因為涉及“陰謀論”到底是“陰謀”還是“理論假設”的“大是大非”問題,電影的事兒就說到這兒,有需要辯論的請去找古紙兄,^_^。
借著這個“Blow-Up”給朋友們講講“監聽”的原理,*_*。看圖:
就是一條四色的船在橋塔的點綴下由霧陣中穿過。
這是“原圖”。“Blow-Up”後會怎樣?看看:
橋塔正上方,有什麽?
橋塔正上方的左側。
橋塔正上方的左左側。
橋塔左側的“九點三十”。
照片最左端“九點三十”那個起飛弧線。
當時在拍船與欣賞色彩美,隻有經過這個事後的“Blow-Up”,才顯示出海軍的六位高手也在欣賞色彩美,^_^。
“Blow-Up”與監聽的關係?
比如那位學位最大的博士同學,總覺得“絕對忠誠”的個體沒有“絕對不忠誠”個體多。可是,人人都說自己是“絕對忠誠”的,讓博士同學常態性的識人有誤。
怎麽解決呢?
全記錄!空間無空,時間無縫。像上麵那個“Blow-Up”前的圖一樣,每時每刻每地每個人的每一條電子通訊,全錄。
都錄下來可以,但是每一條電子通訊都“欣賞”是不可能的,因為時間無縫,太多了。“全記錄”的用處在何時對某幅圖某東經某北緯那個點上的電子通訊感興趣,“Blow-Up”,看一看是否有六位海軍高手在欣賞色彩美,^_^。
這是事後的“Blow-Up”。
要是事前就知道“你”就是那個要找的“敵對分子”,省事兒多了。不再等事後“Blow-Up”,先“Blow-Up”,定點記錄:
連你項鏈掉漆都知道,*_*。
連你早就忘了的街坊都幫你記著,*_*。
“Blow-Up”的信息內涵。
朋友們周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