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就是伍子胥

孫子就是伍子胥

 

廖康

 

我們都知道《孫子兵法》,但是對其作者似乎所知極少。孫子究竟是誰?做過什麽?怎麽就能寫出那麽傑出的十三篇兵法?他的同代人沒有隻言片語。最早提到他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子是齊國人,叫孫武,拿著所著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闔閭。隨後就是大家熟知的訓練宮女,殺吳王愛姬的故事。司馬遷對此津津樂道,寫了近三百字。但是對孫武在三萬吳軍遠征伐楚,擊敗其二十萬大軍,占領楚國郢都中的作用卻隻有“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這十個字。這場幾乎滅國的大戰始於公元前506年,而司馬遷是公元前一世紀去世的。這意味著,《史記》是在吳國伐楚近四百年後寫的。司馬遷沒有說明他是怎麽知道孫武的參戰,但他描述訓練女兵的細節令人感覺那是他坊間聽來並欣賞的故事,而他敘述提兵破楚的簡略則表明他對孫武在戰爭中的作用不甚了解。然而,這場大戰是春秋時期最重要的戰爭之一,是吳國與楚國多年衝突中最大的軍事成就。如果孫武果真是吳軍將領,打敗了楚軍,為什麽詳細記載這場大戰的史書《左傳》竟然對他一字未提?隻說伍子胥統領吳軍,仿佛沒有孫武這個人似的。

 

最早提出這個疑問的是宋人葉適(1150—1223),《習學記言》卷四六:“吳雖蠻夷,而孫武為大將,乃不為命卿,而《左氏》無傳焉,可乎?”之後陳振孫,(1179—1262)在《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也發問:“孫武事吳闔廬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清人牟庭(1759—1832),在《雪泥書屋雜誌》卷二中論述:“古有伍子胥,無孫武。世傳孫子十三篇,即伍子胥所著書也。而《史記》謂孫臏生阿、甄間,為孫武之子孫者,實即子胥之裔也。”雖然牟庭與司馬遷一樣沒有史料作直接證據,但他有邏輯推論和間接證據。其一:司馬遷在《伍子胥列傳》及《吳世家》裏敘述闔閭破楚時總是同時提到“子胥、孫武,號曰‘二子’,而不可分別”,而且“功同一體,語必同辭。”其二:《左傳》記載吳遠征伐楚主要是用“子胥之謀”,而且“運籌決勝,惟子胥實主其功。”但《左傳》並非忽略他人的次要功勞,其作者“左邱明喜言兵,愛奇士”,他提到了另一個善用兵者華登,卻沒有提到孫武。所以牟庭認為根本沒有孫武這麽個人,伐楚領兵的統帥就是伍子胥。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雖然生卒年不詳,但公認是春秋末期的大作家,與孔子是同代人。孔子對他極其尊崇,稱其為“君子。”他的先祖本是齊國人,因宮鬥失敗而逃到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古代官職家傳,左也成為他家的姓氏。左丘明是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與《史記》相比,《左傳》才是信史,而且成書於吳楚大戰之後三十年左右,可信性應該非常高。《左傳》詳細記載了這場大戰,卻隻提到伍子胥,沒有提到孫武。如果孫武真是指揮吳軍的主帥或大將,左丘明不可能對他一字不提。

 

難道孫武是司馬遷憑空捏造出來的?他沒有理由這樣做,但犯錯誤是難免的。根據《左傳·哀公十一年》,伍子胥擔心夫差終將被勾踐打敗,便在艾陵大戰前,趁出使齊國宣戰之機,將獨子交給他在齊國的好友鮑息大夫撫養,改姓公孫。這也成為夫差懷疑伍子胥通敵的原因並賜死他的理由之一。牟庭認為伍子胥的後人由姓公孫而變為姓孫,孫臏是其後裔之一。《孫子兵法》是伍子胥所寫,後人校改,本是“孫子,《武》十三篇。”近四百年後,司馬遷誤認為孫家世代齊人,孫武精通兵法,著有十三篇,因而得見吳王闔閭。這是張冠李戴。

 

我讚同牟庭的推論。除了他所給的理由以外,我還認為所謂的孫武在吳國伐楚之前寫出兵法不符合常識,是次序顛倒。按照司馬遷所言,孫武僅僅指揮過伐楚這一場戰役。他怎麽可能在沒有實戰經驗之前就能寫出如此傑出的軍事著作?而且司馬遷筆下的孫武是突如其來的:“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沒有家世,沒有身世,天生一個精通兵法的專家,打了一場大戰,立了奇功。其後如何?沒有交代。“孫武即死,後百餘歲有孫臏。”司馬遷既沒有說吳王是否給予獎賞封官,也沒有說孫武是怎麽死的。突然又說孫臏是孫武的百年後人,所下筆墨比寫孫武多得多,而那一章的標題本是《孫武·吳起》,難怪後來有人認為孫武就是孫臏,誤以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同一著作。與之相反,司馬遷把伍子胥的來龍去脈講得非常清楚:勸諫楚莊王的爺爺伍舉、給太子建當太傅的父親伍奢、孝順的哥哥武尚,三代名人無一遺漏。我們所熟知的楚平王娶兒媳,害伍家,伍子胥過昭關,伐楚鞭屍,申包胥哭秦廷借兵,勾踐臥薪嚐膽,夫差賜死伍子胥,最終敗給勾踐等故事在《史記》中都有詳細記述。按照牟庭的推論,伍子胥和孫武是同一個人,他兒子伍封,寄居齊國後改名王孫封,後人改姓孫。孫姓的來源之一就是改自王孫、公孫、叔孫、孟孫、季孫。百餘年後,又出一兵家孫臏。這說法雖然與《史記》同樣沒有實證,但一脈相承,不那麽突兀,更有內在邏輯。

 

至於網上流傳的《富春孫氏族譜》,說什麽孫武的祖先是衛武公、惠孫,祖父是孫書,父親是孫憑,母親是鮑薑,還有在柏舉之戰中捐軀的長子孫馳,被吳王封為富春侯的次子孫明等等,都是清乾隆年間編出來的,沒有任何史料為證。如果晚些年編寫,也許還會收入民國將軍孫立人。至於《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裏關於孫武的記載基本上是抄錄《史記》,加以發揮,都沒有更早的史料。如果《史記》已錯,這些書就隻能是以訛傳訛。晚於《史記》的《漢書·刑法誌》則說孫武被誅戮,卻未言其原委和出處,所以此說更加令人難以置信。錢穆認為孫武“其人與書,蓋皆出後人偽托。”見其《先秦諸子係年》卷一(七、孫武辨)。這類懷疑一向有之。原因是孫武乃春秋時期之人,但書中有戰國時期之事。如果《孫子兵法》曾由伍子胥後人修改,那就可以說得通了。

 

綜述伍子胥身世:出身楚國士大夫家族;爺爺伍舉向楚成王進諫,激勵他一飛衝天;曾祖父伍參在沘之戰前力勸楚成王與晉軍決戰,大勝,成為民族英雄;父親武奢是楚國太子建太傅,因直諫楚平王娶原定太子建之妻而被殺;伍子胥輾轉逃到吳國,培訓專諸,刺殺王僚,助公子光上位成為吳王闔閭;訓練吳軍,修建闔閭大城,率領三萬吳軍伐楚,贏得柏舉之戰大捷,五戰五勝,擊敗二十萬楚軍,占領楚國首都郢都,搗毀楚王宗廟;培養夫差繼位吳王,夫椒水戰擊敗勾踐;夫差聽信伯嚭之言,不殺勾踐;勾踐臥薪嚐膽,做大後,伍子胥托齊國大夫鮑息撫養獨子伍封,改姓公孫,後改為孫;伍子胥因病沒參加艾陵之戰,夫差大勝,聽伯嚭讒言,殺伍子胥;死後他的擔心成真,勾踐複仇滅吳。伍子胥曾著兵法,由其後人帶到齊國修改。為避免吳越追殺,書名孫子,流傳於世。司馬遷誤將伍子胥和孫武分為二人,貽錯千年。此說是否有理?讀者見仁見智。

 

2023年8月27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