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我的十七個曾用名”

西南交大:“我的十七個曾用名”

 
 

1896年,我出生在山海關,

出生證上的名字寫的是:

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看似與“西南”無關,且聽我慢慢道來。

正文2350字,閱讀預計需要6分鍾。
 

1900年,八國聯軍來了,我被迫中輟。

 

 
後來在唐山複校時,已經是1905年,名字改叫:

唐山鐵路學堂

 

同時在這一年,一部叫《定軍山》的影片給了中國電影一個體麵的開始。

一年後,1906年,我與開平煤礦合作,增加了礦科,名字也改成了: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

我覺得斷句為“山海關內外~路礦學堂”,更加詩意。

這一年,上海開始放映起了露天電影,放映的場所正逐漸脫離最初的茶樓、飯館。

 

1908年,我被過繼給了當時的“清政府郵傳部”,相當於今天的交通和信息通信部,我當然也就改姓:

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
 

這一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離世,當時居然有一個叫勞羅斯的意大利人趕到北京,架起攝影機拍攝了紀錄片《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

還有皇宮裏年僅三歲的溥儀即位,末代皇帝“宣統”,正式開始書寫“他的前半生”。

 
 

之後,第五個名字就是“民國範兒”了。

 

 
1912年,民國成立,中國千年帝製結束。“郵傳部”變成了“交通部”,我也就跟著有了新的名字:
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
 

一年後的1913年,教育部和交通部,讓我把名字“專業化”,要和其他綜合大學區分開,於是改名: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突出“專門”二字。
 

這一年,雖然時局動蕩,但在上海卻成立了中國人自組的第一家電影公司“新民公司”,也出現了中國第一位女演員“嚴珊珊”。

 

1916年,多虧了王節堯和茅以升同學,當時的教育總長範源廉送了我一塊匾:“竢實揚華”,據說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一塊金牌,我一直把它掛在家裏,視如珍寶,一直到今天,“竢實揚華”也是我們的精神源泉。

“竢實揚華”匾額
1921年,當時的北洋政府組建交通大學,我又有了新名字:交通大學唐山學校
另外還有兩個親兄弟,

分別是“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但是剛過了一年,1922年,又改叫:

交通部唐山大學

另外兩個親兄弟,
分別叫“交通部唐山大學北京分校”和“南洋大學”
 
至此,25歲的我已經有過八個名字了,
當然這還不算什麽。
 
 

後來,我創造了一年改三次名字的紀錄。

 

 

 

1928年2月,交通部先是把我的名字改成了:

唐山交通大學

到了6月份,北伐戰爭勝利,南北統一,

又把我的名字改成了:
第二交通大學
三個月後,我再次被改名為:
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
有點長,可以再念一遍:

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

 

我感覺他們改名上了癮,樂此不疲。當然,那是一個亂世,每一次改名的背後都是政治的較量。

美國人就沒有這種習慣,那一年“米老鼠”誕生了,出演了全世界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威利號汽船》。而“米老鼠”這個名字,一直叫到今天。

 

1931年8月,我被過繼給了新成立的鐵道部,改名: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後,戰火逼迫我舉家南遷,先是在湖南湘潭,後又到湘鄉楊家灘,1939年又搬到貴州平越,今天的福泉市,總算安穩了一段時間。

 

在平越期間的1942年,我有了第十三個名字:

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

一直到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了,我才又輾轉回到唐山,同時教育部給了我第十四個名字:

國立唐山工學院
 
那些年,戰火紛飛,大事很多,
但是也有些許星光,給世人以慰藉:
 
 

 

 

1937年,

舍先生發表了長篇小說《駱駝祥子》。

1938年

《動作漫畫》創刊,

同時帶著“超人”第一次與世人見麵。

1939年

蕭紅正在寫《呼蘭河傳》,並於第二年發表。

1940年

《貓和老鼠》首映,

從此湯姆和傑瑞開始給世界帶來歡笑。

1943年

《卡薩布蘭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1945年

電影《美國隊長》引進中國,

中文報紙叫他“無敵大探長”。

1946年

美國NBA開始了它的第一場比賽。

1947年

中國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國內創造了連映三個月的賣座紀錄,

並在70年後的2017年在中國重映。

......

 

 

 

新中國成立了

 

 

1949年,中央軍委鐵道部接管了我,組建中國交通大學,本部在北京,我改名:

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這個名字隻用了一年。

 

1950年8月,又改名:

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這個名字也隻用了一年多。

 

 

 

1952年,我迎來了院係調整,我的采礦、冶金、化工、建築、水利、通訊等師生都調整到外校支援建設。所以我有了我的第十七個名字:

唐山鐵道學院,又精煉又單純。

 

 

1964年,根據“建設大三線”精神,我開始搬往四川峨眉。1972年,才有了現在的第十八個名字:

西南交通大學”。

 

到今天,我在成都紮根,細數已經126歲了,我始終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見證和參與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不斷奮進的光輝曆史,傳承了“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和“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辦學傳統。

“精勤求學、敦篤勵誌、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培養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黃萬裏等為代表的30餘萬棟梁英才,師生中產生了3位“兩彈一星”元勳、64位海內外院士和38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改革開放以來軌道交通領域產生的院士幾乎全部出自於我。

2015年開始,一直有一群人在用影像的方式寫我的自傳,他們走了我走過的路,訪了我培養過的人。追根求源,全麵詳實,製作出成係列的《竢實揚華》紀錄片,希望大家能支持他們,第三部《一所大學的抗戰》和第四部《竢實揚華·新唐山時代》明年就可以與大家見麵了,讓我們一起在影片裏回味,在曆史中成長。

 

 

圖片

EN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