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中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差別的零散思考
楊別青
現代學術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麵: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和人文(humanities)。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形態, 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醫學、農學、氣象學、材料學等應用科學。 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比如社會學研究人類社會,政治學研究政治、政策和政治活動,經濟學研究資源分配和經濟活動。社會科學不在我今天討論之列。 人文學科(humanities)又稱人文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外的學科, 是以觀察、分析及理性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門學科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總稱。
1. 宗教裏先說佛教相關的一個現象,我無意否認宗教的心性和社會功能,從教義和宗旨來說,佛教和西方的其他宗教有很大的不同。有個現象很有趣,西方的教會專業人員曾經誕生過眾多偉大的數學家和自然科學家(達爾文,孟德爾等),佛教可是沒有一個,不知原因是什麽?猜想可能是佛教的虛而靈,空而妙思想妨礙了這些努力和作為。
除了娛樂和心靈撫慰的功能,在我有限的知識看來,如果幾百萬人化一千年研究佛學,不見得會有什麽大的突破成就,而且研究基本就是解釋,多少年前解釋不清楚的,多少年後依然是不清楚問題,就是說積累效應不明顯。形成對照的是,自然科學的從業人員,可是多多益善,幾百萬都不嫌多,而且,曆史上已經研究清楚的東西沒必要重複研究,研究結果後浪推前浪,一千年和一萬年,年年不同,積累效應十分明顯。
鑒此,長期來看, 自然科學(暫且把包括數學在內)和文學藝術哲學的第一個明顯差別就是積累和前沿效應的不同。
2. 內容和形式的側重點不一樣。自然科學重內容輕形式,內容翻新無窮盡,發表形式幾乎都是八股文。雖然其他文學,音樂,藝術等學科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有限,若幹年後就創造得差不多了,內容往深處走不易,翻新越來越難。
現代和將來藝術的方向,藝術的創新無非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麵。我覺得現代藝術受製於內容創新的局限性,往形式創新走的比較多。再過一萬年,依然會麵臨同樣的問題,但那時形式已經用完內容難以創新,這是藝術本身的局限所決定的, 沒有辦法,目前還有細分可以做。
3. 評判標準不同,自然科學有客觀可比較的成績擺在那裏,相互不服比較少,容易達成共識。而其他學科的評判標準主觀性強,客觀較少,難以達成共識,梵高的畫在不同時期的評價截然不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文人相輕,各種不服,而且評論多於理論建樹,到處批評,但提不出建設性的思想和改變建議。
雖然國內有份量的人號稱板藍根是治療薩斯良藥,但治療新冠蓮花青瘟的效果一直會局限在體外試驗和國內新聞,要知道體外試驗中高濃度食鹽就有很強的殺病毒作用,並不能說明鹽是治新冠的良藥。除了語言不同,國內用的醫藥邏輯也不一樣。國外的醫藥人員知道這一點,所以很少或沒有國家采用這些所謂的良藥,畢竟,在醫藥界藥和疫苗一樣是有客觀標準的。誠然,國內控製疫情的方法確實有效,也有可取之處,能否持久以及個人或其他國家能否承受則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4. 感性和理性的差別。自然科學強調理性拒絕感性,而文學藝術感性多於理性,跳躍性思維在文學藝術方向比較重要。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 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哲學研究是人的主觀世界的想法和感覺。
中國曆史上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淺顯思考蓋過深度思考,零散思想數量遠勝係統闡述,拍案聯想強過嚴密邏輯推理,因此說服力不強,為別的國家和民族接受較少,盛產各種小學沒有畢業的王林等靈異大師、氣功大師、中醫大師和有高學曆的博聞強記大師,用晦澀的話語或往往伸出一個指頭讓人做出各種猜想,他卻撚須不語。自稱大師不奇怪,令人深思的為什麽這些所謂大師還有將他們奉為神明的許多名人和不知名的人。
5. 文學音樂和藝術會有高峰現象, 而自然科學雖然有物理化學的某個爆發時期,但總體上一直向前。文學藝術哲學曆史上會有出現高峰且以後難以逾越的的現象,像交響樂有4個樂章,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在歐洲的文藝複興以後達到高峰。 中國的詩詞在唐宋時期達到高峰。
中國曆史上和現在很多人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宮鬥,算計和謾罵上,花樣迭出,嬉笑怒罵像電視劇一樣產量居高不下。時間曆經上下三、五千年,重大的思想創新和科技發明反而不多,關係複雜,太多的無效勞動。
6. 也許是從事學科的不同帶來思維方式的差異,下述兩類人員的觀點無法達成共識的痛苦可能永遠存在:把客觀事實和主觀觀點分開說的和不分開說的;相信事實-邏輯的和相信信仰的;從一個事實得出結論和綜合多個事實得出結論的;隻說結論不提供依據和隻認論據加邏輯推理的。
以前發過幾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這些並不是不成熟的想法,就此拋磚引玉。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