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秩聞,英國空軍因為戰機損失大,計劃為飛機裝甲。因可增添的載重有限,隻能選擇在某些部位裝甲。根據統計數據,機翼被傷最多,油箱和駕駛艙最少,所以準備裝在機翼上。但一個工程師指出,油箱和駕駛艙雖然彈孔少,卻可能因為這些部位受傷的飛機,多未能返航。遂改為給油箱和駕駛艙裝甲,結果提高了返航率。這個故事,顯示出大數據的缺失。
這些缺失就如阿喀琉斯之踵,有時是致命的。就如,漁網破了個小洞,但所有的魚都會迅速地從這個小洞裏逃走。又如囚徒越獄,隻需最小的一個自由之路。隻有對“體”的完整理解,才能注意到大數據所缺失的東西,因而使大數據有用起來——這是一種治療、補救,而非單純的否定。這就是老子所講“知不知,上”(《老子·七十一章》)。”
“以教育為例,現代教育注重塑造人,如所謂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之爭。但這兩者都是封閉性的思考,主要從塑造“有用”的人才著眼,爭論“返航率”的高低而已。孔子的教育思想卻是“有教無類”,使人能夠達其所能達。莊子的“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莊子·山木》),是與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致的。將學生視為將來的才或者材,相當於以人為物,是不仁的。
很多人看到愛因斯坦擅長數學、邏輯、音樂等,就認為加強此類教育,就可以“塑造”出類似於愛因斯坦的人才。殊不知,這些都隻是些在機翼上裝甲。至於天才教育,將數理、邏輯能力強的學生聚在一起加強這方麵的教育力度、深度,更是在機翼上裝甲而又裝甲,隻能使墜毀率上升。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個學生在成長為重要人才的路上,可能被情感之箭射落,也可能因機遇、困境、健康之傷而半途而廢,自知、自立、自我保護才是有效的裝甲。”
“教育是半開放性的問題,用封閉性的思維來思考,隻能失之甚遠。這個問題實際上非常容易理解:人們已經知道計劃下的科學、經濟等是畸形的,害大於利,那麽憑什麽認為人才塑造是可計劃的?”
摘自楊道還《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