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傳人同學當翻譯了。找到一篇長文分上中(?)下給大家弄了個英譯中。
我沒細看,隻是注意了幾個問題:
1. 原文出自The Atlantic, 中國人喜歡叫《大西洋周刊》。 沒有紐時,華郵那麽厲害,但影響還不錯。應該超過中國文革時期某某《紅星周報》。我瞎猜哈,
文革傳人喜歡報紙,他能注意到這篇文章,也說明它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劍注意到的是,這個翻譯翻得很艱難,看這段:
“作為一名上訴法官,梅裏克·加蘭 (Merrick Garland) 以製定不易被引申的法律決定而聞名,這些決定可以在不引起爭議的情況下達成共識。作為一名政府方的律師,他以極度遵守法律條文而聞名。作為一個人,他不引人注意,一個幹巴巴的健談者,一個好學的傾聽者,與一個善講故事的人相反。他的朋友們說,作為一名司機,他的速度慢得令人發指,而且幾乎小心的可笑。
作為國家的首席執法官,他是一個極度謹慎的製度主義者(institutionalist,不好譯。本老漢注)他隻想悄悄地、積極地恢複司法部在正直、程序和非政治性方麵的聲譽。這就是為什麽我很難想象他會對他現在麵臨的選擇感到高興:是否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起訴前總統的司法部長。”
這比山水蒼茫寫的詩還高深呀, “上訴法官”,“不易被引申的法律”, “他不引人注意,一個幹巴巴的健談者,一個好學的傾聽者,與一個善講故事的人相反。他的朋友們說,作為一名司機,他的速度慢得令人發指,而且幾乎小心的可笑。”
沒辦法,我隻好看了下原文,恍然大悟,原來說的是那個呀。。。。
問一下文革傳人同學: 你這個譯文是想給文學城讀者讀的?
2. 題目“對唐納德.特朗普的不可避免的起訴” 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無論如何,老子都要起訴老川?
我看不出這個事有什麽新聞價值,也不知道為何文革傳人要花那麽大氣力去翻譯。 起訴老川這個事就像我們每天在文化走廊炮轟老鍵一樣。
什麽格調呢, 看看老鍵吧。麵對隆隆炮火,老鍵穿著沙灘褲在悉尼的海邊漫步,右手端著啤酒,左手叼著雪茄(如果不抽煙,也可能拿著雪糕)。手機響了,鍵嫂驚慌地告訴老鍵: 文化走廊那個一劍又在開三蹦子戳你了!
老鍵淡淡一笑: 哈哈,他不戳我才奇怪呢。我不關心他,我關心那個丸子,那個多瑙還有那個石頭是不是也在戳我。他們不戳,本壇紅沒有流量!
老川也一樣,起訴老川有什麽新鮮的。越起訴他就越紅。有本事把他關起來才有點用。
老鍵說: 對! 戳我有個P用,有本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