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個人一點為小,真相整體乃大

來源: ling_yin_shi 2022-10-03 17:37: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894 bytes)

(原創:靈隱士)

《羅生門》:個人一點為小,真相整體乃大

      “你說的不對吧,事情的真相是。。。”

      “不可能!絕不是你想的那樣子,我是親眼看到的,還能有假?”

      如果是脾氣溫和的人,接下來可能會是:

      “唉,人都死了,你還懷疑。。。讓人寒心,不聊了。”

      “嗐。。。別人的事我倆瞎操啥心呢,來,走起,幹一杯。”       

      但是遇到了急性子烈性子,認真到較真,一定要說服對方,可能兩人幾個回合之後,變成:

      “你這個人,跟你講道理真他媽費勁,靠!”

      “道理?你說的就是道理嗎?你這麽懂怎麽不去當美國總統啊。丫什麽東西!”

      然後手上劈裏啪啦就開始接觸對方了。

      生活中的許多爭執其實是基於自己的感覺,加上情緒的衝動,之中並沒有很強的邏輯性可循。每個人通過自己的觸覺,接收到一個“事實”,然後過濾成自己的感受和“道理”,形成自己認知與看法,以此判斷外界事物,並希望對方接受他的結論,無需質疑,隻要虛心接受就好。要是挑戰的話,那就是在侮辱自己的判斷力和智商,因為在心裏已經排他地認為自己才對,你是錯的。這是主觀思維的缺點,要求別人虛心,自己卻很少虛心。

      《認知論》之初,如何才能了解客觀世界有過一番爭論。傳統的看法是主觀和客觀無法完全對接。因為一個個體,他的認知始終有限,觀點僅僅是一個人的自我看法,是主觀的,而客觀世界龐大繁雜,撲素迷離。一個人,無論他的認知再深再廣,也沒有辦法去正確展現出那個客觀存在的真實世界。直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辯證統一正反方觀點,闡述雖然萬物客觀存在,但是個體的看法與判斷非常必要,這是認知客觀世界的唯一途徑,並由此奠定了西方經典哲學。如果簡單糅合兩者形成一個更統一的觀點,應該就是:個體的看法絕對有可能認知客觀世界,但客觀世界絕對不是由一個個體就能認知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

      在古印度的《百喻經》裏,也描述了盲人摸象的典故寓言,揭示出個體認知和真實存在的關係。對同一頭大象,每個盲人的看法卻差異很大,因為他們接觸的是不同的部位。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親自感覺的才是大象,別人都錯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角,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放低姿態,聽一聽別人的,把不同的看法拚接黏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那頭象的全貌才會逐漸地在心中浮現出來,才會離真實的事物,也就是真相越來越近。從哲學的理念來看:一個人所看到的僅僅是事實,事實可以拿來挖掘真相,可是事實自身不一定是真相,更不是真理。

      現實生活中,就算經曆的每個人真實地說出自己的看法,讓局外之人,沒有在場的情況下,去判定真相始終會是一個難題。因為當事人各種看法可能差異很大,甚至相互之間互有抵觸,這樣作為判定者就難以形成一個一致的結果。而現實的情況可能更加讓人迷惑:有人有選擇地說出一部分實情,而有意漏掉其它的,有人甚至會編造故事去掩蓋真實的發生。那麽對於事外之人,該如何入手去發掘,並認清背後的真相呢?

      1950年的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就是去探討這樣命題的一個故事,作為一部東方電影,首次摘獲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在電影裏,麵對明擺在那兒的武士之死這個事實,不同的當事人卻講出相互矛盾的說辭,之間總有一部分相互抵觸,讓法官無法取舍,難以判斷。譬如,強盜為了掩飾自己差勁的武藝與內心的膽怯,在說辭中有意誇大了他的勇猛好鬥。而武士的妻子為了掩蓋不忠和保存女人的顏麵,盡量粉飾出她是一個無奈、軟弱的小女子假象。而目擊的樵夫說出了他眼中的事實,可是關於自己貪小便宜,私藏珠寶匕首的那一部分,卻避而不談。這樣,匕首是導致武士之死最關鍵,最有效的證據,可是就是沒有下落。怎麽辦?各種說辭相互交織,有些會指引向真相,有些卻是有意誤導判斷。作為判官,該怎樣去判斷與選擇,才能夠理清事情發生的經過邏輯,進而發現邏輯背後的真相呢?這是鏡頭後麵的那顆腦袋,導演黑澤明所提出來,讓屏幕前麵的觀眾去解讀、去思考的。

      真相始終在那裏靜靜地等待著,指引的道路布滿層層迷霧,影影綽綽。作為局外之人,做不到看之所看,聽之所聽,唯一能做的是思之所述,遵從邏輯地分析,去質疑、去權衡、去判斷,才會撥開雲霧,往前推進而有所發現。任何道聽途說,轉述的東西都是別人的看法,是經過過濾、修飾後的真相,可能無意漏掉一些,也可能有意隱瞞一些。

      重要的是,真相一經轉述,對第三者而言,就不能作為真相來看,而是摻雜了個人喜怒哀樂的,有了主觀傾向性的,另外視角裏的一種看法。因為真相隻能自己去挖掘,去發現,而不能被傳達,被告訴。

      上帝在給了我們眼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耳朵,它要我們去學習聆聽,去補充視覺上所看不到的,甚至去糾正錯覺。生活如黑夜,“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可是我要去尋找光明。”。問題在於,在很多時候,一隻眼睛無論多亮也發現不到真正的光明。

      回到本文開篇,爭執跟辯論最大的區別在於把一個問題擴大延伸,上升到感情挫傷與侮辱的地步,最終水火不容。如果放大到宏觀的層麵,就成了戰爭發起的立足支撐點。

      這樣看來,爭執的根源在於理念上的不兼容,以一種對立的、二元的僵化準則去認知事物,以偏概全。如果姿態上能夠退回一步,一切會海闊天空。

所有跟帖: 

人們習慣了非對即錯的思維方式,很多人又非常自卑,覺得自己如果在某一觀點上錯了,整個人就錯了。一定 -Lancet- 給 Lancet 發送悄悄話 Lancet 的博客首頁 (99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03:49:23

Lan姐所見極是。弟這篇的起源在於香港一個老電影《新難兄難弟》,兒子就是看爸爸不順眼,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187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05:27:12

1915年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並沒引起重視,直到40年後遇到黑澤明才引起世界關注。。。 -江上一郎- 給 江上一郎 發送悄悄話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頁 (161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08:08:10

兄講得對。可能因為影像能夠跨越文字,直觀些。讓西方人看日語小說,加上信仰理念的差別,估計難以領會。黑澤明這一把火就。。。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244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09:15:52

謝賢85歲還能獲得最佳男主角---真是難得呀(電影也真不錯),至於黑澤明的人文情懷--- -江上一郎- 給 江上一郎 發送悄悄話 江上一郎 的博客首頁 (160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11:22:03

香港電影金像獎是82年設立的,四哥的電影基本是50,60年代的。沒辦法。:)對他來講,人生已經太豐富了。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17:23:05

絕對的真相永不可得,是歌德爾不完備定理決定的 -老鍵- 給 老鍵 發送悄悄話 老鍵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12:44:32

要加個限製:固定一個時間點的話。願意去找的話,隨著時間,總會多一些,接近一些。再說,絕對的定理也不存在哦,或者說, -ling_yin_shi- 給 ling_yin_shi 發送悄悄話 ling_yin_shi 的博客首頁 (70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17:27:5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