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的唯一的贏家大概就是斯大林了。斯大林本身並不敢挑戰美國,但金日成一旦有統一朝鮮的打算,斯大林自然全力支持。如果美國真的不介入,自然可以通過這件事強化其在共產世界的聲望,並可以借著朝鮮的勝利鼓勵更多的武裝活動。即使美國幹涉,朝鮮不敵,正好將中國拉下水,讓中美直接對抗,有百利而無一害。並且讓中朝在亞洲正麵對抗美國,一是可以看看二戰後美國的成色,尤其在遠離本土的情況下到底戰力如何。二是還可以趁機看看如果美國如果在亞洲遇到麻煩,是否有機會在歐洲搞搞小動作或大動作。至於好些人說到的通過賣軍火給中朝發財,其實是這些人自己的想法。可能給中國賣軍火賺了一些錢,但算上給中國的援助,大概最後也沒賺多少。但在北朝鮮身上的投資,其實就是純粹的有去無回。這也是斯大林一死,蘇聯新領導人就急於停火的原因。如果是賺錢的買賣,讓中美之間鬥下去肯定比停火劃算,蘇聯新領導人就不會那麽迅速推動停戰。
但如果中國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至少中國人的性命可以少死不少,間接也可以挽救不少美國人及朝鮮人的性命。但要麽是智慧不夠,要麽是被脅迫上了賊船身不由己,總而言之,我沒有看出中國政府的韓戰抉擇有任何值得稱道之處。如果說中國擔心一個完全美國扶持的朝鮮在自己身旁虎視眈眈,需要清楚表明態度。就不應該僅僅是通過印度方麵給美國帶話,而是應該大張旗鼓公開往朝鮮境內派兵,讓全世界都能看見中國已經出兵了。這樣雖然達不到戰術上偷襲的突然性,但卻顯示了大國的堂堂正正。其實作為一個大國,偷偷摸摸不宣而戰,終究上不得台麵。而美國的政策一直很明確,一旦中國明確介入韓戰,美國將會回到38線維持戰前態勢。其實38線雖然是二戰停戰時美國一個參謀在地圖上隨手畫的一道線,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卻有其合理性。隻要簡單看一下朝鮮半島的地圖,就可以發現南部平原相對狹窄,而一旦越過38線往北部去,就會發現逐漸變得越來越寬,到了中朝邊境線,可以看見邊境線相當漫長。並且北部大多山地,完全不利於機械化軍隊的行動。所以如果美國沒有與中國全麵開戰,並入侵中國的決心和計劃,那麽戰線越往北就越困難。根據當時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兵力部署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北部維持一道防線。並且美國防禦的重心是歐洲,無論朝鮮戰場情況如何吃緊,美國沒有從歐洲調動一兵一卒到朝鮮。這也是美軍在二次戰役後一旦明白中國軍隊已經大規模參戰後馬上就退回38線的緣故。所以我們從這裏可以清楚看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戰線隻能停止在38線附近,當然具體的停戰線還得取決於雙方的談判和戰鬥結果。這也是美軍在五次戰役已經打得中共軍隊潰不成軍的情況下,美軍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所謂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要求雙方坐下來談判的道理。所以說如果中國軍隊是堂堂正正進入朝鮮,那麽美軍同樣會回到38線然後雙方開始停戰談判。這樣其實就達到了孫子兵法中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有可能南朝鮮軍隊會繼續前進與中方作戰,不過這樣大概也就隻需小戰幾次,以最小的代價就達到了目的。
當然,如果純粹從國家利益出發,中國其實曾經有一個最體麵結束韓戰的機會,就是二次戰役之後美方要求談判。這個時候的美軍被中共軍的偷襲打懵了,暫時還沒有緩過神來,所以如果可以停戰,美軍可以接受的條件其實比較靈活。當時美國政府甚至決定了一旦韓國守不住,就將軍隊全部撤離到日本的決定。當然這隻是少數被嚇破膽的政客及軍人的想法。但當時中共完全拒絕了停火談判,而是希望一鼓作氣將美軍趕下大海,這樣其實也給了美軍一個給自己正名的機會。當然,這種希望其實隻存在於老毛及國內百姓中,前線指揮官根本就沒有這種樂觀的想法。隻有他們當時才完全了解所屬部隊的情況,以及對手的強大。二次戰役後,9兵團已經被打殘了,13兵團損兵折將過半,這還是突然襲擊的結果。從今以後,不可能再有突然襲擊的機會了。彭德懷就說過,當接到命令過38線時,是他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候,不知道會遇到什麽情況。隻是因為美軍正處於調整階段,不想與中國硬碰,所以沒有遇到大麻煩。
但從第三次戰役開始,美軍已經適應了新的敵人新的戰法。並在五次戰役中一舉擊潰中國幾十萬大軍。一時間到處都是中國軍隊狼狽逃竄,可以說是兵敗如山倒。而美軍此時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在達到戰役既定目標後正式提出了停戰談判,給了潰逃中的中共軍隊喘息的機會。這其實反映了美國此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簽訂一個停戰協定,不想繼續打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了。直到此時,中共軍隊才真正明白了什麽是現代化的戰爭,不得不走上了談判桌。當然談判桌上的故事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不過可以簡單化的概括一下,雙方在大多數議題上大致達成了共識,韓戰本來可以一年就結束了。但最後卻在戰俘問題上形成了僵局。中方要求遣返所有戰俘,而美方則堅持自願遣返原則。當然美方剛開始對於戰俘問題並沒有看法,隻是因為戰俘營裏麵眾多戰俘堅決不願回國。既然是為自由而戰,總不能將投奔自由的人們再送回去,所以美國最後在這個問題上態度明確堅決不讓步。就因為戰俘問題,雙方又打了兩年,這期間的戰爭形式基本上都是美軍通過向北有限進攻施加壓力迫使中方回到談判桌,談不到一起又打一仗。就這樣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戰線基本上是一直向北移動,隻是在最後停戰前中國將戰線稍微向南移動了一些,但遠遠不如51年談判時的停戰線。經過兩年的戰爭,死了超過過去五次戰役的總死亡人數之後,中方最終在同意自願遣返的條件下簽字停戰。可見最後兩年的戰爭除了死了更多的人之外中共一無所獲。當然這並不妨礙中共宣稱取得了偉大勝利,隻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可以提前兩年取得同樣,甚至還稍好一些的條件,少死至少一半以上的人,不知道大家是否還以為是同樣偉大的勝利?所以從整個事件中,我們看到中國政府有多次機會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就可以取得同樣或者更好的結果,但都錯過了。我這裏純粹是以交戰雙方的國家利益考慮,而沒有做任何道德評價。不過對中共來說,多死一些人或者少死一些人不是關注的主要問題。所以中國本來有可能成為事件的贏家但由於應對失態最終還是輸家。但這裏我有一個問題沒有在中方的得失中討論,就是毛太子之死。雖然毛太子之死對於中國的政局有很大影響,但如果純粹從國家利益的得失來考慮,不應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並且很容易帶進個人感情來討論,所以這裏就不予置評。
當然,美國政府在朝鮮問題上也是輸家。美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態度模糊不清。從一開始到底是打算放棄朝鮮,還是支持李承晚就一直搖擺不定。戰爭形勢開始好轉,北朝鮮軍隊已經潰敗,38線成了一條不設防的防線。美軍及南韓軍隊隨便就進入北韓境內繼續追擊潰敗中的北韓軍隊。這時就麵臨中國軍隊幹涉的現實危險,但美國政府在這些事情上態度有些故意模糊不清。一方麵表示如果中國軍隊介入,立刻退回三八線。這是因為我前麵提到過的地緣因素。但同時對麥克阿瑟又不敢下一個明確的命令,禁止美軍進入朝鮮北方。即使在第八集團軍情報部門從大量俘虜中獲得了中共軍隊已經進入朝鮮的消息後,杜魯門依然不敢命令麥克阿瑟下令部隊停止進攻。當然這裏麵麥克阿瑟的個人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麥克阿瑟因為仁川登陸的成功成為一個傳奇,杜魯門對於這位傳奇英雄不敢直接下命令。但仁川登陸的成功對於朝鮮戰局來說隻能算錦上添花,根本就不是決定因素。當釜山防禦圈穩定下來之後,實際上北朝鮮的失敗隻是時間問題了。這可能是軍事史上少見的怪像,防禦圈外麵的北韓進攻方人數比防禦方少,從中國四野過來的有經驗的老兵也幾乎喪失殆盡,武器上的優勢的T34坦克也全部被摧毀了。外圍的進攻方其實已經沒有能力發起有效的進攻了,而防禦方卻還在擔心對方的進攻,直到仁川登陸成功後才開始反擊。如果美軍早一點用海軍陸戰隊開始向外反擊,大概很快就能發現對麵的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此時仁川登陸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了。麥克阿瑟更可笑的是在仁川登陸成功後又策劃了一個元山登陸,結果當海軍陸戰隊登陸元山才發現迎接他們的是大韓民國第一師的部隊。
麥克阿瑟因為仁川賭博的成功,在明知中國軍隊已經進入朝鮮的情況下,仍然一廂情願認為中國軍隊不敢進入朝鮮,隻是派少數人馬過來虛張聲勢嚇唬對手。隻是因為希望一統朝鮮建立不世功勳,就如此一廂情願的想法,可見人一旦鑽進了名利裏麵拔不出來,智商就急劇下降了。雖然麥克阿瑟個人有很多問題,但歸根結底在於美國的亞洲政策的混亂才產生了這些問題。所以說這本來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隻是可憐了朝鮮民眾和雙方的軍人。不過政客的最大的本事就是講了不少冠冕堂皇的話,但如果仔細琢磨,發現還是摸不清其態度到底如何。近幾十年美國不少政客總統就像杜魯門一樣,人為的惹出不少事情,並且讓可以簡單解決的事情越來越複雜。但如果遇上一個直截了當的非政客,才發現好多事情本來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解決。我們在過去的幾年看見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政客的國際關係處理方法,簡明有效,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其實美國的開國國父們根本就沒有那麽複雜。今天的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其實就有點像當年的杜魯門政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