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中國掀起的五四運動,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砸爛孔家店。學生砸,學者砸,國民黨砸完,共產黨砸。結果,到了文革,又砸一遍。可是曆次砸,都沒有嚴肅地提出要挖孔孟之道的根,孝道。因為,誰要是提出不孝順父母,老人,誰就會被全社會醢(讀海:古時把人剁成肉糜的刑罰)了,誰敢?
對比聖經,可蘭經,體現孔孟之道的《四書五經》毫不遜色。都是建立教化民眾的文明規範。隻是由於孔孟並不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研究人死以後的去向,所以就不能歸為神學,就沒有成為上帝之子,或者先知。但是,孔子被尊為聖人,是當之無愧的。
據說,人的腦袋有反骨,好尋釁滋事,抗上,是曆代統治者頭疼的事情。如何才能歸化人的野性,把反骨軟化掉,以便於統治,孔子及其弟子做了了不起的事情。
1. 來曆:中國具有文化傳承意義上有關孝的文字記載始於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孔子。而1300年即14世紀,衍生於拉丁語相對應英語概念是filial piety 大白話:子女對父母的親情和義務。不論先後,概念相似。但是,究其社會意義,中國的“孝”卻是極權統治者的法寶。曆史稱秦朝單一施行依法治國是霸道,那麽,摻入儒家倫理的“以德兼人”則是王道。實踐證明,王道勝於霸道。秦始皇十幾年而後各個皇朝都延續百十年就很能說明問題。 孔子在周禮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一套思想方法,提出“忠孝仁義禮智信”為主線的儒家學說。而這一切又以孝為本。 如果一個人孝順父母,又會犯上,這種情況少見。而不好犯上,卻會作亂,則從來沒有過。治人治本,馴服人心就要先軟了骨子。在家恭恭敬敬孝順父母,在外麵見到長官,長輩也會謙順和藹。一個人如此馴服,哪有抗上,與皇朝對峙之理?明裏是孝順父母,實則是培養軟骨。這也就是兩千年來,統治者深得精髓不肯丟棄的治國法寶。孔廟兩千年不倒自有道理。百姓骨頭慢慢軟化,還有一些腦後長“反骨”的人,隻能殺,而且是淩遲。
2.《孝經》 把一個“孝”字講得透徹。同時,以孝入手,“母為愛,父為敬”,進而推導出君主如父,敬父自然就要敬君,敬君若父。讀完以後,感覺無懈可擊,以理服人。孔子的理論著眼於培養官員為朝廷所用,是“君子之誌。”既然是君子,那麽就要有德,而德來自於孝,不孝則無德。所以,蔑視一個人,說一個人:“不孝之子”,也是判了他官場死刑。是想,一個非常孝順的有德君子,必定服王法,言王道,行王德。至於具體作為,規則也都羅列清晰。不誇張地說,談及中國文化,就必須讀孔子,讀懂孔子。你罵孔子可以,但請你耐心讀完他的著作,揣摩之後再評判。
3)反孔:為什麽後人反孔?說一句易懂的話:“一部好經被歪嘴和尚念歪了。”兩千年來,中國的皇朝家天下,一般人想出人頭地隻有輔佐朝廷走仕途一條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每個人的智力有不同,久而久之,這些官人就成了解讀孔子思想的法官,自然摻雜進去很多私貨。朗朗上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本來講的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讓父母擔憂,是大不敬。然而,後人卻硬是把這個後改成沒有後代,而且具體為沒有生男孩就是最不孝的行為,實在荒唐可笑。把不能生出男孩列為大不孝是對充滿仁愛德行孔孟思想的極大侮辱。 曆史上還有走火入魔的選拔官員的標準,以德為主,而德的背後是孝。一個男人在他父親的墳邊挖一個洞,住進去,說是守孝。雖然滿城皆知,可是三年沒有遇到伯樂,又蹲了好幾年才被朝廷巡視官員發現而提幹。另外一個孝子,每天在床邊扒開癱瘓在床父親雙腿,麵對拉屎,臭氣衝天,不怒不怨。若幹年後也提了幹。兩個人都沒有文化,就熬一個“孝”字,實則內心裏滿滿的私心,想當官。人各有誌,很多人夢寐以求要做官,可以理解。但是,把一個好端端的孝字扭曲成這樣,實在令人難堪。他要是我的領導,也隻能稱他為偽君子。
4)孝行:既然孝字當頭幾千年,絕不能否認它原本的好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有家才有國,家是源頭。但,凡事不能走極端,愚孝不可取,愚忠不可為。孝最起碼可以團結一家人,是家庭串聯在一起的紐帶。孝隻是一種教育,隻是德化,與人性並不相符。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忘我的,為保護幼小甚至甘願犧牲,反過來就不成立。捫心自問,如果父母需要用你的命來換,你會像父母為子女犧牲那樣心甘情願嗎?即使有,也絕對不是天性,那是教化的結果,裏麵充滿了計算。現在與過去講的孝,簡單的說,“隻要心裏裝著父母,出遠門前,安排好他們的生活,在家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有病的時候,關心他們,有必要就帶著他們看病,不要對他們發火,不要強製他們按自己的意願做事,他們去世了,要使他們有安葬之地。”大體這樣,也就可以稱得上孝了。
有人問,如何治療軟骨症,我沒有什麽標準答案,答案在你我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