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城來了位國內的傳媒名人---李承鵬,第一篇文章就上了新聞首頁。自然引起各方注目。。。
1974年剛到香港,為了快速學粵語,多些了解這個“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幾乎將所有的報紙和雜誌給翻遍了----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住在中文大學學生宿舍,客廳裡有各式各樣的報刊和雜誌----包括來不及丟掉的舊雜誌。無論是報刊和雜誌,都有個國內不曾看到過到的現象:都有專欄作家--雖然都是豆腐大的小文章,可是,千奇百怪、正經文藝、聲色犬馬、革命左派和反動右派以及中間派---各有各的地盤,互不侵犯,同存共處----在這五花八門的世界裡,你總能找到自己的共鳴點,於是,漸漸縮小閱讀的範圍,逐步熟悉傳媒界真正值得關注的“名人”作家的文章。。。。
後來,有機緣加入一份報紙的籌備工作,社長胡菊人是當年的文化界名人---由他出麵,邀請了好幾位大牌專欄作家加入我們新報紙的副刊----當然是為了吸引讀者。
然而,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份報紙沒在香港立足。由此可見,名人效益,也不一定有效。
然而,這些文化界的專欄作家,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其他報館和雜誌--還是請他們寫文章,做專訪。。。。
國內的《新浪》--開始也學香港,有名人博客介紹,有些香港專欄作家在新浪也很受歡飲,蔡瀾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那個時候,我讀到了李承鵬、韓寒的一些文章---他兩的直話快語,很是真心情---讀來是熟悉和親切---就像好多香港的專欄作家一樣。
然而,不知何時,韓寒收聲了。。。
李承鵬不見了。。。。
香港,好多專欄作家也不見了,換了好多新人、新移民,不過,《蘋果》被封----好多人的筆也被封住了吧。。。
就在這時候,李承鵬出現在文城!---是讀者有幸?還是李大眼有幸?或者是文城有幸?。。。
李承鵬的文章越寫學深刻,不過,越寫越長篇,也許,現在,能發一篇不像以前那麼隨心所欲了?也許,隻是我個人閱讀習慣的問題,我較喜歡他過去匕首型的雜文、短文,如魯迅的節奏,快刀斬亂麻、求利落痛快----直打七寸。。。。現在的文風,似乎長了點,饒了點---好在還是非常銳利、獨特。
不管是牆內還是牆外---好文章總是不缺讀者-----李承鵬就是這樣的作者---與他是否“名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