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中國政府剛在今年五月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2035》的一段,總結氣候變化對中國生態和經濟的巨大影響。
“氣候變化已對我國自然生態係統帶來嚴重不利影響,並不斷向 經濟社會係統蔓延滲透。洪澇幹旱、冰川退縮、凍土減少、冰湖擴大,水資源安全風險明顯上升;植被帶分布北移,生物入侵增多,陸地生態係統穩定性下降;沿海海平麵上升趨勢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海洋災害趨頻趨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係統受到嚴重威脅。農業種 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變,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加劇;與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相關的健康風險增加,媒傳疾病增多,並可能誘發多種過敏性及慢性疾病;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建設運營環境變化,易導致安全穩定性和可靠耐久性降低;城市生命線係統運行、人居環境質量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氣候變化還引起資源利用方式、環境容量和消費需求改變,進而通過產業鏈影響敏感二三產業布局和運行安全,甚至可能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
我國氣候類型複雜,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呈現顯著區域差異。東北地區變暖程度大於全國平均水平,積溫增加有利於農業生產,但也麵臨夏季洪澇風險加重、濕地麵積減少、凍土脆弱性增加等風險。華北地區暖幹化顯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超大城市熱島效應嚴重。華東地區台風強度增強,城市暴雨內澇和高溫熱浪事件增多,海平麵上升威脅沿海城市安全。華中地區旱澇災害頻發,湖泊和濕地麵積萎縮與生態退化風險增大,生物多樣性下降。華南地區高溫熱浪、暴雨洪澇、台風、風暴潮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鹹潮與海水入侵等災害加劇。西北地區冰雪消融加速,融雪性洪水頻發,水資源與生態係統脆弱性加劇。西南地區冬春幹旱加重,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增大。青藏高原呈現暖濕化,冰川退縮、凍土退化、湖泊擴張、河流徑流增加明顯,冰雪災害、地質災害和鏈式災害風險加大。此外,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氣候問題與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交織疊加,氣候風險聚集、連鎖、放大效應明顯。
未來一段時間全球變暖的趨勢仍將持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次和強度預計將進一步增加,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廣度深度
也會進一步擴大。隨著經濟總量增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深,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造成的風險將日益增加。作為重要的非傳統安全因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長期不利影響和突發極端事件,已經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麵臨的重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