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土豆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很絕決啊。不知土豆是否讀過《災變論——尋找另一個中國》

來源: 未完的歌 2022-02-28 06:53: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513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未完的歌 ] 在 2022-02-28 07:00:5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劉曉波、任不寐:關於《災變論》的對話

http://liuxiaobo.info/blog/archives/6414

劉曉波關於《災變論》的書評我一直很猶豫,我已經起草大綱了,但又覺得不妥。名子都起好了,叫《冷觀災難的驚悚之書》。這本書的書評不能像給餘傑的書寫序那樣。一來餘傑的書是單篇文章的結集,不是係統的理論;二來餘傑表達的都是常識性的東西,貫串全書的不是學術性的體係架構,而是一種對自由常識的捍衛,直麵對常識性的製度罪惡的勇氣,一種拒絕謊言的誠實,也就是不寐所言的“象說的那樣去做”的踐行。所以,寫他的書評,我突出的是知識分子在公共發言中堅守誠實言說的意義。

而《災變論》是學術著作,有它完整的邏輯線索和分析框架,有自己的概念體係,決不是一種態度式或價值性的評論就能說清的,而是需要一種更深度的閱讀和分析。總的感覺,我對中間部分是非常欣賞的,但對此書的邏輯起點和最後一部分有某些不同看法,我一直想和不寐當麵交流一下。這本研究中國的書,卻不能在國內出版,本身就極不公平。所以,通過對話的方式也能反映不寐自己的觀點,這也比較公正。

盡管這本書中有太多的曆史資料,但無論從那個角度講,它都不是一本曆史著作,而是從神學自由主義的視點對中國文化的近於冷酷的反省,表達了作者對中國傳統的絕決態度。不寐對中國傳統的抨擊之激烈和否定之徹底,連我這個曾經被斥為“賣國者”或“民族虛無主義者”的人,也會顯得不再那麽“賣國”、“虛無”和“激進”了。

另一方麵,全書又始終回蕩著對擺脫“災民理性”的未來中國的激情,或者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可以稱之為“激情之思”吧。這“激情之思”所關注的核心,與其說是“祖國”、“民族”和“文化”,不如說是“人本身”,是把這些大字眼兒還原為“個體的人”,有一種對“人”的熱度。不寐你是以一種基督徒特有的悲憫,從關心苦難中個體生命進入文化探險,基督之“愛”和對這種愛的信仰,才是你運筆的終極動力。

為《災變論》寫書評不容易,因為我對此書的評價有些自相矛盾,這種矛盾也許是“為我所用”的主觀取舍所致:我對不寐的預設前提和最終結論,皆持有極大的保留。不寐自許的“發現另一中國”的學術雄心,我並不認為已經化為令我信服的學術論證,我也不認為不寐提供的“神學自由主義”是中國走出前現代的“災民社會”的救世魔法。然而,“災民文化”這一概念對中國文化的解釋力,又確有獨特而敏銳的洞見,不寐表現在書中的智慧,有種力透紙背的穿透力,很鋒利的理性穿透,從另一個視角揭示出某些被忽略的特質,並對某些已被說濫的現象提出了新的解釋。這一切,為我提供了難得的閱讀快感,盡管這種快感又與我的理性判斷相衝突。

說一本充滿難以想象的災難和深沉痛切的批判的書——一種近乎冷酷的批判——給我快感,似乎有點輕浮且不近人情,但是讀完它時的心情愉悅是無法自我欺騙的。那種閱讀過程中的笑聲和震驚,經常與恐怖和沮喪混合在一起,這些情感如此強烈地保持下來,發現它們時的最初激動至今仍然沒有逝去。而最近,在SARS病毒借助於製度病毒彌漫於中國乃至世界之時,這樣的震撼因有了切近的體驗而變得尤為強烈。

所有跟帖: 

我前些年還真關注過任不寐的災變論。 -石頭村- 給 石頭村 發送悄悄話 石頭村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28/2022 postreply 07:16: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