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人們一方麵期待知識分子振臂一呼,同時又感歎知識分子的異化甚至墮落。
其實,“知識分子”是一個外來概念,在中國本土,它是個稀有物種。
曾經,“知識分子”就是那些識文斷字的人,小學老師是小知識分子,大學教授是大知識分子。隻要你不是文盲,都是“知識分子”。如今,人人都是知識分子,於是又出來一個“知識精英”的偽概念。
“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或Intellectual 詞源上分別來自俄語和法語,起初是指一群對現實社會不滿,具有強烈批判意識和正義感的知識群體,這些人包括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佐拉、雨果等。長期以來,西方對知識分子的定義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是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識:
1. 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獨立的思想和強烈的批判精神
2. 對抗正統和教條,不輕易被政府或某一集圖收買
3. 對規則進行質疑,甚至去打擾人們的精神習慣
4. 具有公共關懷,能超脫社會,麵向未來。
薩特說得很直白:在實驗室裏進行核試驗的科學家算不得知識分子,但當他在反核請願書上簽名是才是一個知識分子。
中國,49年之後,反對政府的請願書絕跡了,更別說敢於簽名的知識分子。不缺的,是幾十年如一日舉手的“人大代表”。有脊梁的知識分子有嗎?有過!
我來介紹一個:
以“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著稱的陳寅格。陳寅恪在1920年代就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當是的環境是萬馬齊喑一花獨放:馬列毛。當時陳先生竟對這朵花大為不敬——他拒絕學習!1953年有關部門決定任命他做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陳先生寫了《對科學院的答複》,提出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並說:“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遂不就任。
了不起的陳寅恪!
我們需要充滿思辨的哲學思想,需要更多的陳寅恪。我欣賞北島的詩句:“我不相信,天是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