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怎麽來的?
有一種說法,是在毛劉在知識衝浪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之後。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奇認為這個“兒童”,是指賀知章自己家的孩子,以此證明,古人出去做官,不帶家眷。所以他鼓勵“男兒誌在四方”,建設新中國,暫時解決不了家庭安置問題,要能忍受兩地分居。
此時正要掀起大躍進,而一邊在反冒進。
毛睡不著覺,一邊誇“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一邊查看古籍,引經據典,給劉寫了一封信。說賀知章回鄉時也是個耄耋老人,詩中的“兒童”,應該不是自己家的孩子,應該是村裏的孩子。引用賀知章的這首詩,來做兩地分居的思想工作,是站不住腳的。
大意如此。
鑒於毛的權威,少奇能怎麽說呢,坊間流傳,他回敬恭維了一句:“一天不用功,趕不上毛澤東”。
有沒有感覺到彼此之間,有那麽一點微妙。
最高領導人之間有分歧,尤其是公開化,哪怕是從一句詩裏對“兒童”的不同理解,那都是非常要命的。
早在幾年前,他們已經對1948年的香港電影《清宮秘史》,有不同的看法,並且公開化了。慈禧和光緒的關係,很微妙。麵對洋人和義和團,以及變法維新,到底是慈禧對,還是光緒對,你支持誰?所以一個說這部電影好看,是愛國主義,一個說不好看,是賣國主義。
手下人怎麽辦?
走不同的路線,那麽一部電影、一首詩,都會有不同看法,且針鋒相對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