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章西女王》,也看了《八佰》,也想起了曾經看過的電影《南山漢城》。
這三部電影,我聯係在一起,因為都是民族史詩類的故事,取材於真實的曆史,基本上都算攻城戲,都是戰敗了,但也都激勵自己的國民。
《章西女王》是印度章西女王,帶領尚武民族馬拉地人反抗英軍入侵,直到戰到最後一滴血的故事。連宮廷裏的婦女都上陣殺敵了。明知不敵而為之,就是為了一個精神。印度這類電影,一般都喜歡以那個民族英雄為中心,作為絕對主角去描繪這一曆史事件。
如果印度人拍中國的《八佰》,電影的名字,鐵定是《謝晉元》,而不是一個展現集體主義的群戲。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是李氏朝鮮抗清。也類似一部群戲。但它並不將筆墨著重於戰爭戲,而是在大軍壓境,實力懸殊,麵臨亡國的情形下,朝鮮君臣的艱難抉擇。
是要戰至最後一滴血,還是苟全性命,保存江山社稷。這種戲,很難想象國人會拍、敢拍,因為一定被罵漢奸、賣國賊。但曆史告訴我們,朝鮮仁祖的選擇是對的。有時忍辱負重,比殺身成仁,更加艱難,和真正的漢奸、賣國賊,有雲泥之別。當然,韓國有它的特殊性,因為小國寡民,你的決定,關係到整個民族的存亡。(中國人多、地大,可以耗,有回旋餘地,哪怕回旋你三百年)
拍這類電影,韓國喜歡用小人物做主角,把一個小人物,偶然卷入曆史大事件,通過他/她的視角,來給我們再現曆史,非常生動,扣人心弦,看得津津有味,令人印象深刻。
像《八佰》這樣的電影,韓國人拍,一般會叫《四行倉庫》什麽的。可能會選“端午”、“小湖北”這樣的小兵,還有王千源那樣的角色做主角(一般由一名國寶級大叔+一名小鮮肉 and/or 一名負責搞笑的金牌配角),從頭貫到尾。在他們眼中,會看到傳說中的謝晉元。會曉之以民族大義,但也會讓你看到小人物的生存,以及戰爭的殘酷。
國人拍《八佰》這樣的戲,一般都喜歡群戲,展現集體主義,而且總是很嚴肅,從頭繃到尾。依然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陣容。集合一群明星,每個明星都在裏麵露臉,每個的戲份都不多,但似乎都在裏麵飆演技。
你看電影的時候,可能要花時間在裏麵認明星。哦,這是杜淳,這是王千源,這是姚晨,這是黃曉明,這是俞灝明,這是歐豪,這是薑武,這是鄭凱,這是李晨,這是侯勇,這是張譯,這是唐藝昕。電影上映後,明星也可能會想,你認出我了嗎?發現這裏麵有我嗎?
有這麽一個特點。
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但歌頌的卻是愛國主義,看得讓人要麽痛哭流涕,要麽熱血沸騰,恨不得再來一仗有沒有?
我們拍戰爭戲,不是為了讓大家感覺好想再幹一場。
當然,這部電影,能上映,已經很不錯了(據說也是幾經波折,還做了大量刪減),畢竟寫的是國軍正麵抗戰曆史。但又不得不有點隱晦。因為其實“四行倉庫保衛戰”,最精彩最鼓舞民眾的戲,是送旗、升旗和護旗,以表明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但那個旗,是青天白日旗。冒死送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後來也去了台灣。這就有點不好搞。真正高潮的部分,隻好撓癢癢,給不上力。
《八佰》是個老戲。1937年發生的故事,1938年就拍成電影了,《八百壯士》,作為抗日宣傳片,鼓舞了國民。
其實當初國軍八十八師,留下這麽一點人,目的也是為了抗日宣傳。也就是我撤了,但上海還有中國軍人在堅持,四行倉庫背靠蘇州河,蘇州河南岸就是租界,對麵的上海民眾和國際社會,可以看到,隨時在報紙、電台播報。
本來是留一個師的,改成留一個團,本來是留一個團的,改成留一個營。謝晉元以團附的身份留守指揮,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殺身成仁,以身殉國。
這個營雖然是國軍中央軍的精良部隊,但淞滬會戰消耗太大,經過多次補充,實際隻有200左右,又從湖北保安團,補充200來人。一共加起來400多人,對外號稱“八佰”。
八十八師的師長孫元良,就是四川成都人,就是秦漢的父親。這個“八百壯士”裏,實際上多數是湖北人。楚人嘛,就是這麽壯烈。其中有一名湖北人陳樹生,全身綁了手榴彈,跳下倉庫,與挖洞想炸倉庫大樓的日軍同歸於盡。
的確很壯烈。
軍人當時沒想那麽多,以為幾天內會全死,打的就是一個精神。而這個精神的巔峰,就是豎國旗。當時這麵旗,代表的就是整個中國,或者中華民族。因為上海是當時中國第一大都市,是中國首都南京的海上門戶。日軍從海上登陸,占領上海,接著就是南京。
日本人要打掉的,是你抗日的意誌,讓你做奴才,所以想打掉這個國旗;而這四百多人,護的是國旗,表明中國人可以不怕死,國家屹立不倒。
是這麽個意思。
所以送旗、護旗很重要。1975年,台灣拍了一版《八百壯士》,孫元良的兒子秦漢演了其中一位壯士,林青霞演了送旗的女童軍楊惠敏。
其實真實的曆史,沒有2020《八佰》演繹得這麽慘烈。因為畢竟東邊和南邊都是租界,附近還一個煤氣罐倉庫,日本人不敢轟炸,也不敢用重擊跑,有所忌憚。而四行倉庫,做為原八十八師師部,裏麵也留下了大量食物和彈藥。所以你很難想,為什麽沒有直接炸垮,或者耗到彈盡糧絕。最後實際上,有三百多人,經過新垃圾橋,成功撤退到租界。
不過大陸版《八佰》也有驚喜,就是在蘇州河南岸的上海租界一條街,呈現的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的世道景象。
販夫走卒、戲子、愛國學生、賭場老板、黑社會、姨太太、大學教授、外國政客、記者等等,他們麵對中國國破家亡,和發生在眼前的日軍侵略、中國軍人保家衛國事件,他們是如何反應的?
可謂淋漓盡致。
可能這是管虎最愛的地方。他很愛這個設定,恰好又是曆史真實事件。一河隔兩岸,是兩個甚至三到四個世界。一個是四行倉庫內的世界,一個是蘇州河南岸類似“十裏洋場”的世界,一個是通過記者之眼,看到的日軍軍營的世界,還有一個是租界及汽艇展現的,老外的西方世界。
不得不說,這是管虎很值得稱道的地方。
既描繪了民眾的麻木,又描繪了民眾的覺醒。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直麵這麽個現實,隻有到民族危亡到最後的時刻,隻有到有那麽一批將士一個個在我們眼前壯烈殉國的時候,我們才感到良心的不安,才被喚醒。不僅上麵的責任總是來晚了,下麵的民心也總是來晚了,這是需要我們深思的。
這種電影,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拍。我更喜歡看到的,是以楊惠敏這個角度來拍,來一部“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新電影。你可以好好地把,一個怕死的軍人從四行倉庫裏偷渡到南岸租界,與一個嬌小女子身穿國旗,偷渡到北岸世行倉庫送旗,做一個鮮明對比。這裏麵的故事,很人性,很精彩。電影的名字可以叫《偷渡》,或者幹脆就叫《楊惠敏》。
=============
注:油管上有1975年版的《八百壯士》。林青霞(時年21歲)的楊惠敏演得真動人啊,張艾嘉(時年22歲)演的女童軍,撕心裂肺哭訴那一段很好。45年前的片子,至今看來依然精彩。和2020年大陸版對照看,別有一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