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以人為中心,以“勞動者價值”為基本概念,分別論述勞動者價值的個人選擇、企業實現以及社會調節的全部過程,構成了一個經濟中完整的人。這個嶄新的理論框架使《走出貧困》這本書充滿了經濟人道主義的強烈色彩。
人類社會並非完全是一個自然的曆史過程,抹煞了人的能動作用、選擇作用,就必然產生宗教形態的宿命論傾向。為此,作者在序言中鮮明地提出:“無論就其決定作用,還是反作用,作為生產關係主體的人,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的人,都是極為重要的。所謂的曆史唯物論就是人論,經濟一元論也就是人論。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人類社會。”由此可見,無論是人口眾多,資源貧乏,還是災害頻繁,起點低下,與其說是造成貧困的原因,不如說更是形成貧困的結果。隻有人自身素質的貧困,才是落後的終極原因。
傳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弊端到底是“走快了”,還是“走彎了”?這是一個有嚴重分歧的爭論。正是在對上述經濟文化係統批判的基礎上,書中展示出作者對經濟發展新的社會形態判定,並以此構成了全書特有的理論基礎。作者認為,“雖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著名論斷對於清算左傾路線已經並且繼續起著偉大的政治作用,但是,就其實質來講,卻不在於說明階段本身,而是展現特定的性質內容”。是的,十月革命後,列寧曾明確地講,“社會主義是什麽樣子還不知道,它沒有定型,也不可能定型”。而當社會主義製度在世界上運行了七十年後,鄧小平又斬釘截鐵地斷言,“什麽是社會主義,我們還沒有搞清楚。”當然,這些,這裏的“不定型”、“不清楚”之類的語言,並不是指它的最終目標而是指實現目標的具體道路。盡管這樣,還是出現了一個矛盾: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又不清楚什麽是社會主義。於是,人們受到了雙重折磨:或者堅持原有的全部意識形態,而寧可使社會與經濟發展受挫;或者堅持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而修正意識形態。幾十年來,社會主義改革家們或遲或早紛紛地選擇了後者,今天終於形成了世界社會主義改革的巨大浪潮。
如果說,我們過去犯的是一種“超階段”的錯誤,是“操之過急”、“走快了”,隻是把明天應該做的事情放在昨天做完了,那豈不等於說,其一,社會主義要消滅商品經濟,要實行單一所有製等等本來都是十分正確的,隻不過需要“下一步”去做,今天隻是需要“退回去”。其二,什麽是社會主義,本來是一清二楚,隻不過我們激進了一點。這樣看來,就不簡單地是一個概念之爭了,而是涉及到一個改革的方向路線問題。如果我們的方向還是當生產力達到所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水平時,就要消滅商品經濟等等,那麽我們今天有什麽必要去建立新體製呢?這也就等於說,原來的舊體製本來就是中級,高級階段所需要的體製。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實質是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它的發展趨勢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那些具體的經典道路,也不是七十年社會主義實踐的一些傳統做法。為此,作者斷定,正如曆史上有一個“新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一樣,我們今天應視為處在“新社會主義”階段。這個“新社會主義”就是針對著像蘇聯七十年,中國四十年那樣的“舊社會主義”而言的。
新舊社會主義性質的區別是:由以國家為本位的“國家社會主義”轉入以公民為本位的“公民社會主義”。
其主要特征被概括為:由國家壟斷全部經濟變為除了涉及到非商品性的國家安全,公共事業的產品仍主要由國家控製外,都轉入公民的自由經濟;由國家通過“強人政治”進行決策轉入通過民主程序依靠法治和“強力政府”對國家的管理;由國家製定統一思想原則變為以實現全麵現代化為凝集力的公民的思想自由發展等等。
社會主義的特征到底是什麽?這幾乎成了近十年來研究的一大難題。作者擺脫了以往的製度基礎論方法,以新穎的角度,獨樹一幟地提出:“雖然社會主義必須通過具體的製度形式體現出來,但是任何製度不僅不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本身,而且它是否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目的要求還要由時間來檢驗。說到底,社會主義並不是製度,而是目的,是結果。目的是不變的,必須要堅持的,而製度是可變的,製度為目的而變。製度由結果來檢驗。”在作者把社會主義重新定義為“以社會的全體成員利益為目標的一種意識形態”之後,也就從那些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目的的基本功能的製度中去尋找社會主義經濟特征了。
對於公有製,特別是它的最高形式——國有製,書中進行了鞭辟入裏地分析,充分說明它不能顯示出社會主義特性。確實,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從來就不承認國有化的製度本能。“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那麽拿破侖和梅特涅也應該算入社會主義創始人之列了。”這就是說,不僅任何製度下的經濟結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國有製成份,而且傳統的國有製經濟給商品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困難。由於國有製企業和事業的非利潤目標,由於同一經濟主體的軟利益約束,由於國有資源配置的非優化傾向,所以公有製同商品經濟顯示了不相容性。對於所有製,在性質上應確立“人權論”(即財產權是第一經濟權),在結構上應確立“包容論”(凡是個人幹不了的集體再去幹,集體幹不了的國家再去幹)。所以,不是公有製不好,也不是私有製很好,而是該公的公,該私的私。現代經濟的發展,既不能走古典資本主義私有化老路(原始資本主義),也不能回到大一統的全民經濟舊格局去(國家社會主義)。而可能出現的趨勢將是:私人企業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合作企業占百分之五十,國有企業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
所謂的公有製規律是這樣,所謂的按勞分配規律也是這樣(因為商品經濟所承認的並不是勞動投入的數量,而是價值的實現),所謂的計劃經濟更是這樣(因為在動力與信息缺乏狀態下,商品的邊際成本不會等於計委確定的計劃價格的,更何況我國的嚴格計劃經濟總是出現驚人的比例失調)。
很明顯,所謂的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特征是很難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如果把“共同富裕”當作一種趨勢的話,那麽社會主義理應比資本主義更加關注這一點。為此,本書鮮明地提出兩點社會主義的經濟要求:“第一,從宏觀上,國家掌握大部分國民收入用於公共開支(如瑞典通過稅收占有剩餘產品,百分之六十五的國民收入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統一分給人民,形成社會保障製度)。第二,從微觀上,國家調節個人收入差別幅度。從數量來講,‘合理的差別度’就可以作為共同富裕的一種標誌,雖然掌握它本身就是一門社會主義的經濟藝術。這種‘合理差別度’就體現了經濟的公正與平等,它並不在於也不能夠創造所有與占有關係上的平等,勞動過程中的平等,甚至也不在於和不可能是收入與生活水平的平等。(因為這種差別的把握不是一個心理和感情因素,而在於財產和勞動上的區別。)”鑒於對財產的無差別占有是空想社會主義經濟思潮的前提,而實際生活水平無差別狀態則是空想社會主義經濟思潮的結果。隻有在“趨勢”中去尋找“共同富裕”,隻有在“合理差別度”中去把握社會主義原則,才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當然它的前提是促進生產的發展,沒有了財富本身隻能是貧窮的社會主義。所以,作者提出不能以“生產力標準”而應以綜合的“生活力標準”去衡量社會主義的實現程度。當然,這種對“合理差別度”的尋求,並不是基於倫理道德意義,而首先是經濟意義。因為隻有盡可能保持這種狀態,才會最大限度解放人,使經濟效益最大化。至此,作者在自身的理論框架內完成了對“勞動者價值”的邏輯論述。
本書的副標題是“關於人的經濟研究假設”,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站在經濟之上去研究經濟。十年來改革的經驗教訓告訴人們,離開了社會改革的大環境,再正確的經濟政策也會扭曲變型。所以政治的民主化是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本書批判了那種企圖不根本改變政治體製推進民主化進程,而隻靠經濟體製改革本身能使經濟走向繁榮的觀點。
百年來中國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上黯然失色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個頑固而強大的“中體西用之說”。實指望“堅持變器,反對變製”。幻想以西方的器械、工藝、科學技術來鞏固中國傳統的政治製度,綱常倫理。為此,康梁的維新變法失敗了,孫中山的革命也未真正勝利。如果在今天,仍然認為傳統的政治和文化都是好的,隻是經濟體製不好。或者說政治體製改革也僅僅限於半個世紀以前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所提出的“精兵簡政”,提高效率等等,那麽不僅民主化難以推進,而且經濟改革也將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總之,用新的經濟政策來鞏固舊的政治體製決不是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與目標。不能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的思想變成錯誤的“中體西用”說,發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革決不是再搞一場新的洋務運動。隻想吃點藥,不想做手術,是醫治不好“中國病”的。比如,用公款大吃大喝的官僚腐敗現象正是社會集團消費膨脹的根源,所以廉政本身也是經濟問題。又比如“官倒”正是破壞商品經濟公平競爭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改革價格體製,必須扼止“官倒”。這一切說明,商品經濟的權利化就是商品經濟的封建化。這正是苛政猛於虎,助紂為虐的“官本位”已經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克服它僅有經濟體製改革是不能行的,必須用以民主化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改革來清除。當然,民主政治的要求也要通過民主的方式去獲得。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新權威主義”思想,是因為它的本質是在追求一個好皇帝,結果會把社會引向個人專製。盡管我們都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是一個傑出的個人,但是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命運,卻不能寄托在某個個人身上,隻能寄托在人民參政的民主憲法上。這就是說,領袖權威,社會精英必須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礎之上。
盡管本書冠以“走出貧困”的名字,但是卻會使功利者失望。這除了說明作者自身並未擺脫理論困境,因而很難設計更好的對策方案外,主要還證實作者是力圖把經濟事實弄清這一根本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走出貧困的方案有多少種,也無論建立人的經濟學需要幾代人去努力,書中以大量而翔實的材料反複說明,必須形成這樣的理論氛圍:輕視人的民族,是永遠擺脫不了貧困的民族;輕視人的精英,社會的第一推動力量——知識分子的國家,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
讀《走出貧困》
所有跟帖:
•
多謝網友分享!讚一個
-平等性-
♂
(0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09:28:24
•
好文,謝謝分享
-daxigua01-
♂
(0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09:56:59
•
如果說這個所謂的“公民社會主義”:
-山不孤-
♀
(1148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11:13:06
•
公民這個詞得以人文為基礎,所謂的凝聚公民力,人為強製性的那種隻會走向反麵
-浮雲馳-
♀
(0 bytes)
()
11/24/2021 postreply
02:23:18
•
謝謝介紹~~~
-雪晶-
♀
(0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12:22:00
•
“輕視人的民族,是永遠擺脫不了貧困的民族” - 深以為然
-老鍵-
♂
(0 bytes)
()
11/23/2021 postreply
13: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