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禮讚——觀三文魚洄遊有感
每年的十一月十一日,也就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前後,是加拿大西海岸三文魚洄遊的最高峰季節。今天恰逢友人造訪,於是觀賞三文魚洄遊又成了日程上最重要的安排。
從碼頭接了客人,我們就直接向目的地出發了。這條通往郊外的路雖然不長,但蜿蜒曲折,盤山而上,雖然來過無數次,但那個公路邊不起眼的出口,稍有疏忽極容易錯過。
還好,一切順利。四十分鍾之後,著名的省級金溪公園到了。
一下車,就能隱約聞到一股惡臭,那是死去的三文魚腐爛後散發出來的氣味。我們朝著小溪走近幾步,遠遠的就能看見一條條白色的腐爛的魚屍,由於溪水隻有幾寸深,許多死魚靜靜地躺在河床的鵝卵石上,半個身子浮出水麵,湍急的水流衝刷著這些僵硬的軀體,而更多的是黑褐色的遊動著的魚兒,它們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正成群結隊地奮力逆流而上,為自己後代的繁衍做著生命旅程中最後的拚搏。
三文魚的洄遊近乎不可思議,它們在太平洋深海中生活了四年之後,便不辭辛勞萬裏迢迢洄遊幾百或上千公裏返回自己原出生地,通常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溪小河,這樣的導航本領讓人類自歎弗如。當魚兒們從大洋一進入淡水,它們便停止進食,憑著身體脂肪中儲存的能量,用二十幾天的時間在急流和險灘中逆流而上,還常常跳龍門闖險灘才能找到一處理想的產卵環境。
在高峰時段,成百上千條三文魚聚集在一段窄窄的河道裏,相互追逐爭鬥,雌魚用尾巴在河底甩出一個“窩”,準備排卵,至少有4條雄魚尾隨前後,此時河水如沸騰了一般,非常的壯觀。
當一切安排妥當,雌魚開始排卵,這時,雄魚有15-30秒的時間射精,當一團團乳白色的霧狀液體覆蓋在魚卵上之後,雌魚又用沙石將卵掩埋起來。此時,奮鬥了二十多天的三文魚已經渾身傷痕累累,精疲力盡了,它們已經沒有力氣再做任何事情,隻能靜靜地呆在原處,慢慢地一動不動地等待死亡。
不出兩三天,這些四年前出生在這裏,又在無邊的大海中遨遊過的三文魚,終於回到故鄉,在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使命之後,安眠在故鄉的青山綠水之中。
放眼望去,河床上一片片白色的屍體,然而還有成群的三文魚繼續拚搏著,仿佛是一個正在酣戰的古戰場。三文魚前赴後繼,雖然它們從洄遊的那一刻開始,命運就注定了目的地就是墳墓,但還是一路披荊斬棘,為的隻是生命的循環和種族的延續。它們世世代代都和祖先在同一個地方出生,在同一個地方走向死亡。據公園的管理人員說,這裏每一棵樹木,每一株花草上都有三文魚的DNA。
最讓人驚奇的是,隻有太平洋的三文魚一生隻產一次卵,而產卵後立即死亡。大西洋的三文魚則可以多次產卵,且產完卵之後又遊回大海。
為什麽呢?
原來,北美東海岸有不少大河大湖,且多靠海,三文魚無需長途跋涉便可洄遊產卵,且大型河流湖泊中食物豐盛,它們產完卵之後可及時得到補充,然後順利返回大海之中。西海岸則不同,小河小溪一路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縱深進入內陸,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河水多靠雨季補充,河水清澈,少有可供魚類補給的食物。千萬年基因的演變讓這裏的三文魚在進入談水河流的時候就自動停止進食,產完卵之後便自然結束生命,不和自己的後代爭奪食物,並且讓自己的軀體成為河水中微生物生長的基礎,這些隻為一個目的,讓下一代在出生後能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最終遊回大海。
一條雌三文魚平均可以產3000-4000枚卵,但是隻有約800枚能最終能變成小魚孵化出世,然而它們中的許多在遊向大海途中又大量夭折,隻有200條能夠到達大海;4年後能夠洄遊的隻有10條,其中8條又被人類捕捉,最終到達出生地的隻有2條……。
三文魚哪怕是死了之後也不得安寧,成群的海鷗和樹林裏的熊、老鷹們正等待著一頓美餐呢。
這就是三文魚的一生,它們一千多個日夜的生命最後竟是飛蛾撲火般的悲壯,看著它們最後滿身傷痕,逐漸腐爛的肉體還在那裏追逐爭鬥,頑強地築窩產卵,隻不知那排卵的一刻是否也有陣痛,雄魚4年唯一一次幾秒鍾的射精是否也有快感?
也許我們人類太過憂慮了,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不都是這樣平平常常,年複一年,一代代重複著恒古不變的自然法則嗎?
我們並不需要給魚的一生賦予什麽意義,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魚,或許有魚的快樂,而我們人類其實要艱難一些,我們雖然不必在下一代出生後死去, 但是我們要為下一代的成長付出更多,不過我們也是幸運的,當我們的下一代展翅高飛之後,我們還有很多時間享受生活。我們許多人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這個階段,可有的人早已失去了生活的激情,有的人無所事事,有的人對未來莫名的悲傷或恐懼,然而你看看三文魚的一生,會不會有所啟迪有所感悟呢?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誰都無法逃脫死亡,但是如果你相信輪回,那麽生命就是隨著緣起緣落,在不同的時空裏延續著。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無論是四年還是四十年或是四百年,在宇宙的長河裏都是一瞬間。珍惜生命,愛護自然。每一種生命最終都將回到自然的懷抱,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