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韓國古裝電影《桃李花歌》,知道陳彩仙的故事,也引出了春香和沈清兩位朝鮮人民喜愛的姑娘,還有著名的盤索裏(???)藝術家桐裏先生申在孝。
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盤索裏這個說唱劇藝術形式。
應該和中國宋代的陶真、元明清時的詞話類似,不過盤索裏,可謂“說、學、逗、唱”,集於一身。這種藝術形式,我很喜歡,不過也的確考驗藝人,需要是個全才,如果失去了名家和好的藝人,可能就會勢微。
在咱們這兒,曲藝是被細分了。說有說書,學有口技、有滑稽表演(當然,相聲的學,是指學唱),有模仿秀,逗有相聲,有脫口秀,唱有彈唱、鼓唱。蘇州評彈,雖然有說有唱,甚至有表演,但我看大多是坐在那裏說唱,表演也以手勢和麵部表情為主。
朝鮮的盤索裏卻不一樣。通常是一個人坐在旁邊擊鼓,另一人手持一把折扇,站立舞台中央,既說又唱,還表演。表演者可以來回走動,一人分飾多角,即便是扮演主角,可以第三人稱敘述(表),也可以第一人稱獨白(說)。說用白話文、口頭語,唱用韻文、詞曲。
還會用口技,模擬一些鳥叫、狗叫的情景,又有點廣播劇特點。手中折扇,除了用於輔助扮做風流書生、嬌俏娘子,也可以隨時模擬各種道具。比如揮毫時做筆,練武時當劍,砍樹時變斧頭,扮老人時化為拐杖,總之要惟妙惟肖,令觀者會心。
所以它又有小品、獨角戲的特點。
此外,你的儀態、舉止、舞步,都要恣意瀟灑,渾然一體。又有對儀容、形體、舞步的要求。長相普通的人,做不了。要鼻梁高挺,濃眉大眼。
表演者,還時不時要抖包袱,擊鼓者,會時不時捧那麽一下,又有點相聲的特點。盤索裏是韓語音譯,本意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遊樂說唱”的意思,所以它不是隻顧自己玩,還要和觀眾互動,偶爾有“現掛”,又有一些脫口秀的特點。
但歸根結底,它是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變成膾炙人口的小說,再被改編成說唱劇曲藝,所以它的底子是個文學劇本,最打動人心的,是故事內核,和人物個性及遭遇。
比如盤索裏劇《春香歌》,人們愛的是春香,《沈清傳》,人們愛的是沈清。你如果表演活了,那麽你就成了春香,你就成了沈清。表演活了,觀眾入戲了,會跟著你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像看電影一樣。
在電影《桃李花歌》中,表演的劇目就是《春香歌》。
為什麽旁邊還有個擊鼓的呢?
看似簡單,其實也不簡單。一般都是“老戲骨”當擔此任。除了擊鼓,跟著或帶動節奏,他會說開場詞,中間偶爾穿插,偶爾捧哏一下,有時代替觀眾喝個彩,最關鍵的,有時主演陷入尷尬、冷場時,他可以很老道地說幾句,來解圍、圓場。
他不扮演劇中任何角色,又是不可或缺的。
在盤索裏,一般情況下,主角把所有角色都表演了,但為了帶動現場氣氛,有時也會有關鍵的那麽一兩個配角,上場走走場子,配合一下,但很快,會把場子,交回給主角。主角才是光芒萬丈的。人們的目光,寸步不移,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咦,明明是個女的,為什麽說是“他”呢?
類似我們的京劇,盤索裏從前也是不準女子表演的,經典曲目《春香傳》、《沈清傳》,主角都是女子,卻由長相俊秀的男子來扮演。用女子表演,就是大逆不道,有傷風化,在儒教浸淫的社會裏,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在劇中,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發現演春香的,是一個女子時,都驚呆了。
朝鮮曆史上,著名的盤索裏藝術家申在孝,在家鄉全羅道南原郡辦了個桐裏劇社,冒著死命,收了一個天賦好的女弟子,這個女弟子也冒了死命,來表演盤索裏,唱好《春香歌》。
一開始是女扮男裝的,被發現後,師徒倆冒著被處以極刑的風險,在京城百官和百姓觀看的盛會落成宴上表演《春香歌》,一舉奪魁,天下聞名,從此,朝鮮曆史上出了第一位盤索裏女歌手陳彩仙。
申在孝和陳彩仙師徒倆,誌趣相同,相依為命,也產生了浪漫情感,卻不為攝政的大院君所容,橫刀奪愛。陳彩仙選擇了既做春香,也做沈清。像妓生春香一樣,守身如玉,等著一天可以重逢心上人李夢龍,大院君若強來,她就學沈清跳水,以死明誌。
都是朝鮮曆史上有名的烈女。大院君拿她沒辦法,在政治上失意以後,心力憔悴,最終把她放了。陳彩仙回奔故裏,去找自己的恩師申在孝。不過申在孝比她大三十五歲,兩人時日無多,也算度過了最後一段浪漫的時光。幾年後,申在孝去世,陳彩仙守孝三年,不知所終。
韓國人,不一定人盡皆知陳彩仙和申在孝,但春香和李夢龍,是人盡皆知,就好像中國人皆知林黛玉和賈寶玉。
我看現在的盤索裏劇,好多都是女子主演,男子擊鼓了。表演盤索裏,最根本的先天條件,是要有一副好嗓子,聲音洪亮。所以一般覺得女子不具備條件。但陳彩仙,通過自己撕心裂肺的刻苦磨練,證明女子也可以有高亢雄渾的音量。
像咱,什麽女子可以唱盤索裏呢?我覺得蒙古女歌手烏蘭托婭就挺好。鳳凰傳奇也可以。曾毅擊鼓,玲花演唱,可謂天作之合。
盤索裏這種藝術形式,中國朝鮮族有傳承。如果漢族可以借鑒過來,出那麽一個大師,將其改名恢複為“陶真”可好?
陶真這種說唱劇,表現力可不一般啊。如果出現這樣的劇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