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胡人樂舞紋玉帶板,大都會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人們以“華麗變身”形容某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演繹中,有些典故變身後,失去了華麗的本來麵貌。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胡說八道”形容一個人講話不著邊際,亂說一通。回溯源頭,“胡說八道”的根源和人們使用的意涵有很大差別。
單說一個胡字,用意廣泛。《說文》曰:“胡,牛顄垂也。”。《正字通》說:“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稱牛頷下的垂肉或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為胡。在《儀禮·士冠禮》中有“眉壽萬年,永受胡福”的說法。 東漢鴻儒鄭玄注解:“胡,猶遐也,遠也。 遠,無窮。”胡福也就是無窮之福的意思。清朝段玉裁於《說文解字注》中加注:“胡,壽也。”長壽的老人,下頜“咽皮如雞胡也”,所以胡代指長壽。
除了這些,胡字還有其它意思。東漢時,泰山太守應劭輯錄了一部民俗著作《風俗通義》,其中說道:“胡者互也,言其被發左衽,言語贄幣,事殊互也。”這裏的互是差錯、差異的意思。之所以稱為胡人,是因他們受到居住環境的限製,平常都是披散著頭發,穿的衣袍前襟是向左側開,在左側係帶子(正統漢服前襟是右衽,隻有漢地逝者是穿左衽)。無論他們的語言,還是見麵禮節,與中原漢人差異很大。
因此,對於來自西域的器物或人物,中原百姓多以“胡”字相稱,譬如胡樂、胡琴、胡僧、胡餅、胡姬、胡妝等。在不少詩句中,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唐代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唐代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其五 法曲)等等,均是以“胡”表示西域的風俗民情和景觀。
至於“胡說”,字麵意思是胡人說話。在漢地文獻中,有雷同的用法,如胡言。西漢焦贛編撰的《焦氏易林·乾卦》中的“胡言連蹇”“譯喑且聾”,字麵意思是:胡人說的話既笨拙又不順利;譯員像啞巴一樣不能開口譯說,又像聾子一樣聽不懂他們說什麽。這裏的胡言和胡說是一個意思,都是指胡人說話,不含有任何貶義。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是胡人說“八道”,而不是漢人?這八道是什麽意思?又是如何與胡人扯上了關係的呢?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其東傳路線經過了西域。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西域有很多僧人修習佛門,所以漢地稱其為“胡僧”。胡僧入華傳法,翻譯經卷,向漢人講授釋迦佛所說的“八正道”,即八種正行,也就是通向涅磐的八種正確方法。這是胡人說“八道”的版本之一。
人有生老病死,文化演繹也有類似現象。隨著文化的演變,“胡說”在語境中出現了不同的意思。南宋朱熹在《答石子重書》之八中說:“仁者其言也訒,蓋心存理著,自是不胡說耳。”這裏的胡說,就是瞎說的意思,沒有道理地亂講亂說。 類似的用法,在元朝雜劇也出現。雜劇家喬吉編寫的《玉蕭女兩世姻緣》第三折,寫到:“俺家裏酒色春無價,休胡說生香玉有瑕。”
西遊故事中,唐僧行至朱紫國,進入寶殿倒換官文,卻聽說他的徒兒要為國王治病。悟空來到寶殿,唐僧責罵他,你這個潑猴,也沒讀過醫書,連藥性也不知道,你怎麽就敢來治病?他聽說悟空還要懸絲診脈,更覺得可氣:“你那曾見《素問》、《難經》、《本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這等胡說亂道,會什麽懸絲診脈?”唐僧從沒見過悟空會治病,也沒見悟空鑽研過醫典,所以認為悟空在“胡說亂道”。他責備悟空根本就是信口開河,不計後果地亂講瞎說。
到了清末民初,胡的意思在方言中已被定義為胡言亂語,做事沒有規矩。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在《新方言·釋言》卷一中解釋說:“胡倭蠻四裔之國也。今謂行事無條理語言無倫次曰胡。”@*#
元人畫《冬景戲嬰圖》,四名孩童相聚玩耍,一人騎羊,三人扮胡人相貌。(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