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宮城為何稱「紫禁城」?

天子的宮殿為何稱為「紫禁城」? (shutterstock)

明朝永樂四年閏七月,明成祖下詔興建北京宮殿,歷經十五年,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告成,是天子的內宮宮城,也稱為紫禁城。(《明史·地理誌一》:「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裏[1]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這紫禁城在往後一直是明清兩朝皇帝的皇宮,天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的地方。那麼「紫禁城」的命名有什麼來源依據嗎?

紫禁城」傳達中華文化思想的源頭,來源久遠。

先來追溯《史記》的說法。依據《史記·天官書》,天上「星有上中下三垣」,古代中國的星空有上宮、中宮、下宮三大畛域。其中「中宮」也稱「紫宮」。據《史記正義》解釋,「紫宮」是天皇大帝之所(「紫宮,天皇曜魄寶之所理也」)。

後漢的太史令、天文學家張衡作《靈憲》一書,精要說明了天上的星垣、星宿,他說「紫宮為帝皇之居」:「星也者,體生於地,精發於天。紫宮為帝皇之居」,又說「紫宮垣十五星……一曰紫微,太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

張衡指出「紫宮為帝皇之居」、「天子之常居」。在張衡看來,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人事之間是相對應的,人們看到的星不是單純的星體,其「體生於地,精發於天」,就說星體是物質的存在,但其精神在「天」的空間,物質與精神是連帶一體的。故而,我們從傳統文化來解讀,永樂帝在北京建造的「紫禁城」,是對應了天上帝皇之居的「紫宮」,發微了中華文化中傳統宇宙觀、生命觀,是一種天人合一精神的體現。

從上述史書資料的記載,我們知道了「紫禁城」的「紫」對應著天上帝皇之居的「紫宮」,那麼「禁」表示何意呢?

天子的宮城是天子奉天承運的地方,肅穆莊嚴之要所,故而不得隨意進出,是門禁森嚴的「禁城」。南朝宋顏延之詩句「朝駕守禁城」,唐代張籍詩句「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唐代姚合詩句「百官拜表禁城開」,所詠的「禁城」就是指皇帝的宮城。

在宮城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太廟和天子布政的地方,稱為明堂,太廟在前,其後方是太室,其構造形製也是對應天上的紫宮。《明堂陰陽錄》說:「明堂之製,周圜行水,左旋以象天,內有太室以象紫宮。」(見《隋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四》)。大家知道,紫禁城中有內金水河回水抱城,左旋象天,對應天河穿過紫微垣;那麼在紫禁城中,明堂在哪裡呢?

紫禁城的「明堂」蓋在城中正中最高點上。(pixabay)

在永樂帝建造的紫禁城中,明堂就蓋在中正的最高位置上。奉天殿(太和殿)就是太廟,處於城中正中,殿堂最高,是天子舉行大典、接受朝賀的地方;其後有華蓋殿(對應紫微垣華蓋星,嘉靖時火後重建稱中極殿,順治二年改稱中和殿),就是明堂太室,是天子布政的地方。此殿的門窗形製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對應天上的紫宮,平麵呈正方形,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頂麵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其麵闊與進深各為3間,四麵出廊,金磚鋪地殿四麵開門。其後是謹身殿(保和殿)。

然而天子「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布政」並不僅僅是模仿天宇星空的表象,更重要的是體現神傳文化的核心精神——順天行化。也就是說,天子的施政必須洞察天宇之道用在設官施政、教化百姓之上,從而順應天時,不違自然之道,陰陽調和,而化育天下。《隋書.誌第十四.天文上》就表達了這樣的精神:天子「若夫法紫微以居中,擬明堂而布政,依分野而命國,體衆星而効官,動必順時,教不違物,故能成變化之道,合陰陽之妙。」

紫禁城明堂,右為中和殿,是天子布政之處。(shutterstock)

從永樂帝建造的紫禁城,不論是名稱或形製,都和天宇星空的天皇大帝神居——紫宮相應和,在在彰顯了中華傳統神傳文化的內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順天者昌」之精神昭昭然若星辰閃耀天宇。

註釋
[1] 《孫子算經》說「三百步為一裏」(指周製)。一步:踏出一腳稱「跬」,另一腳續向前踏,合為一步 。一步六尺,三百步為一裏。換算成公製,周製一尺約當0.231公尺,一步相當138.6公分,一裏則相當於415.8公尺。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係列─

紫禁城天才建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