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政治的遊戲》

有朋友說哲學和政治是一家。如果可以從三界之外的立場看去,這裏是有一點偏悖的,至少不會是嚴格意義上的普遍現象
 
哲學思維的方向是歸一,是解析,追求真實是它的生命;政治的目的是有選擇的演繹,是行為,如果它也全然像哲學那樣那麽對它而言無異於自殺,於是就有了"看他怎麽說"與"看他怎麽做"的分野。它們采用的是互為逆向的思維模式的,當然也是有理論與實踐的分別的。因此這很難由一個完整的高尚人格來完成的,當然也是很難成“一家”的。

不過,話是不能說絕對的,事實上還真有腳踩兩界的能人的。

叔本華是著名的哲學家,能傾倒萬眾的著作不少,照說這樣的人舉手投足間總要有"克己"的偉岸風度的。可是不,他就有例外之舉。

話說叔本華每到周末總要去離他家不遠的一家豪華餐館享受一番。就坐後在點菜前必會隨手會往桌上放一塊金幣。按當時的習慣意思是很明顯的,那是在告訴侍者: 如果你把我侍候滿意了,這塊金幣就是你的了。

但每次用完餐,那塊金幣總會原封不動地又回到叔本華的口袋裏,潛台詞是不言而喻的。叔本華就是用這樣的小把戲每每不多花錢又可獲得他想要的服務。

這可能嗎?可能的!而且叔本華還每次都演繹成功了。

叔本華先是用總括的目光看透了貪婪的人性,而後又實質性地實施了他對人性觀察的結果並利用人性失望後必會有的自責和內疚感為自己下次再次光臨演出作好了鋪墊,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過程。

這不就是一個用同一顆頭腦完成雙向行為的例外嗎?當然,完成這樣的過程是需要有雙重人格的,這可能是個有獨無偶的例子。所以,我們很少能看見或幾乎看不到哲學家能勝任政治家角色的,反之亦然------隻是始發的心態是不同的。

當然,話還是不能說絕對的,比如畢竟曆史上還是有過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勒留那樣的人材的,但這樣的雙重身份並沒有讓他名利雙收,最終他還是以哲人的身份名垂青史的,代價是他用哲人的義舉去執政,結果是耗盡了羅馬帝國由幾代人積累起來的黃金時代資源,也正是從他身後開始羅馬帝國進入了江河日下的曆史階段再無翻身之日。
 
什麽哲學家與政治家無法兼顧?這裏不僅有思維原理逆反使人無法兼得的原因,也有因為各自邏輯秩序造成的原因,比如在自然邏輯關係中道德的善源自於動機,而對政治邏輯而言善惡則要由行為的效果來說話,更是因為很少有人會不尊重自己的工作成果的----曾有人勸蘇格拉底去參政被蘇格拉底拒絕了,因為他不願毀了自己的邏輯
 
曾有同學問這樣的現象是出於什麽原因呢?我是這樣解釋的:原理是作為一種結果演繹之下的它失去了確定性。譬如,由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帶有普遍性的高尚情懷這樣一種倫理來作分水嶺: 對不同人士的一視同仁,哲學做到了,而政治卻不一定能做到。這大概也是哲學家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尊重的一個原因吧。
 
哲學通過歸納選煉或可證明的論證所看見的結果與通過不同的政治途徑去達致追求自己的目標所需要的演繹在實際上是必然會相抵觸的。所以要同時玩好這兩場遊戲----讓它們成“一家”,沒有像叔本華那樣的金剛不壞之人格大概是做不到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讀過先生的幾篇文章,覺得挺有啟發性。 -曉月落花- 給 曉月落花 發送悄悄話 曉月落花 的博客首頁 (142 bytes) () 01/17/2021 postreply 07:04:39

"啟發"和分享",讓人感到心驚。 -沙夫- 給 沙夫 發送悄悄話 沙夫 的博客首頁 (177 bytes) () 01/17/2021 postreply 13:14:2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