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三十六、北曲的劇曲和主要作家、作品(續)

來源: 龍劍 2020-09-01 09:17:4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811 bytes)

     雜劇以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為四大家,分別著有《竇娥冤》、《漢宮秋》(漢元帝和王昭君故事)、《梧桐雨》(唐明皇和楊貴妃故事)、《西廂記》這樣一些名劇。

    關漢卿是雜劇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在1210-1300年間,活動的主要地區是大都,一生創作的雜劇約有六十餘種,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十八種。從關漢卿現存雜劇的題材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公案劇 ,如《竇娥冤》、《蝴蝶夢》等;一類是愛情風月劇,如《救風塵》、《望江亭》等;一類是曆史劇,如《單刀會》、《西蜀夢》等。關漢卿雜劇的成就,首先在於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其次劇本的情節,緊湊而富於變化,曲折緊張;第三風格質樸自然,富於表現力。關漢卿散曲也寫得很好,今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數十多篇。雜劇之外的代表作是《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全文如下:

    【南呂•一枝花】攀出牆朵朵花,折臨路枝枝柳。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浪子風流。憑著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殘柳敗休。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裏眠花臥柳。

  【梁州】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分茶竹,打馬藏鬮;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閑愁到我心頭!伴的是銀箏女銀台前理銀箏笑倚銀屏,伴的是玉天仙攜玉手並玉肩同登玉樓,伴的是金釵客歌《金縷》捧金樽滿泛金甌。你道我老也,暫休。占排場風月功名首,更玲瓏又剔透。我是個錦陣花營都帥頭,曾玩府遊州。

  【隔尾】子弟每是個茅草岡、沙土窩初生的兔羔兒乍向圍場上走,我是個經籠罩、受索網蒼翎毛老野雞踏的陣馬兒熟。經了些窩弓冷箭槍頭,不曾落人後。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這個套曲已經把一個沉浸在飲酒、玩月、賞花、攀柳的浪子活生生地呈現在人們麵前。其實元代文人這種放形浪骸的狀態也是當時政治形勢所致的無奈的選擇。有元一代九十幾年間,斷斷續續總共隻舉行過九屆科舉考試,隻有一千多名進士。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也大大下降,著名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謝枋得在《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滑稽之雄,以儒為戲曰:我大元典製,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這十種職業,讀書人排名甚至在優倡之後。即使有人辯稱,這僅僅羅列了十種職業,與排名無關,也看到已經全然沒有傳統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斷絕了仕途的大批讀書人,除了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嘯傲山林之外,多數隻能“大隱隱於市”了。元代關漢卿、馬致遠、喬吉、張可久等著名曲家,多流連於酒肆歌壇,是才思敏捷的浪子,他們的才華,在這些地方才得到了充分施展,是時代的悲哀,也是文學的幸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人。一生著有雜劇1 5種,現存7種。《漢宮秋》是中國戲劇史上著名的悲劇,也是現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戲曲劇本。自漢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一作西漢劉歆撰)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畫工圖形及毛延壽、陳敞、劉白等畫工多人,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元帝時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圖形,單於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馬致遠的《漢宮秋》顯然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曆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劇中昭君的氣節、元帝的悲哀,無一不浸透作者的感慨。而語言運用的成功,更使這一劇本充滿了魅力。

       白仁甫(1226-?)原名恒,後改名樸,是元好問的學生。白樸所著雜劇1 5種,今存2種:《梧桐雨》和《牆頭馬上》,其中以《梧桐雨》最為著名。劇本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抒發興亡的感慨。整個劇本飽含感情,尤其在劇本的最後一折白仁甫著力表現唐明皇對往日的思憶,表現他的孤獨、愁苦,充滿悲涼的情調。白仁甫的《梧桐雨》曲詞清美,時帶感傷,曆來為人所稱道。白樸的散曲開啟了清麗派的創作。今存小令37首,套數四篇。在這些作品中,歎世歸隱之作占了較大的比例。白樸和馬致遠的散曲,和關漢卿、王實甫有所不同。他們既受市井藝術的影響,又保持著對傳統文學的愛好,所以俚俗和工雅在他們的作品中同時存在。如白樸的《小石調惱煞人•無題》套數寫戀人相思之苦,既出現“殘霞照萬頃銀波,江上晚景寒煙”這樣文雅的景物描繪,又出現“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這樣的市井咒罵。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一生創作雜劇1 3種,現在全本保存下來的有3種,即《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其中《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王實甫既遵從雜劇的體製,又有所變通。全劇共分五本,每本仍以四折為基礎,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連演一個故事。《西廂記》語言優美、清麗,創造了濃鬱的抒情氣氛。既融鑄了古典詩詞中的句子,也吸收了口語成分,並把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這從上麵舉例的“長亭送別”可以看得很清楚。現存著名雜劇還有一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全稱為《冤報冤趙氏孤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