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三十三、元曲(六)

來源: 龍劍 2020-08-29 09:13: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33 bytes)

     曲中的套曲又稱為套數,也可以叫做大令,分為散套(散曲中的套曲)和劇套(戲曲中的套曲),是由同一宮調內兩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聯結,好像一整套似的組合曲。唐大曲的結構則可能向後來的“套數”提供了啟發。組成散套必須遵守四個原則;(一)沒有科、白,隻提供清唱,(二)全套一韻到底不得換韻,(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連用,(四)每套必有帶“煞”字的尾聲,表示全套的樂曲結束了。如馬致遠的《雙調 夜行船》套曲“秋思”是由屬於同一宮調(雙調)《夜行船》、《慶宣和》、《落梅風》、《風入鬆》、《撥不斷》、《喬木查》六支曲子相聯在一起,末尾加上同一宮調的《離亭宴帶歇指煞》,便組成一套北曲散套。《雙調 夜行船》“百歲光陰如夢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來,今朝花謝,急罰盞夜筵燈滅。”《慶宣和》“投至狐蹤興兔穴,多少豪傑,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晉耶。《落梅風》“天教富,不待奢。 無多時好天良夜。 看錢奴硬將心似鐵,空辜負錦堂風月。”《風入鬆》“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曉來清鏡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別,莫笑鳩巢計拙、葫蘆提一就裝呆。”《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邊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竹籬茅舍。”《喬木查》“秦宮漢闕,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漁樵無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離亭宴帶歇指煞》“蛩吟一覺才寧貼,雞鳴萬事無休歇,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度登高節,囑咐俺頑童者,便北海探吾來,這東籬醉了也。”

    在一個套曲中重複使用的曲牌北曲稱作“麽篇”或“麽”(麽篇開頭處,曲譜上叫換頭,可和原曲略有不同),南曲明確稱作“前腔”。不是任意幾個曲調都可以組成帶過曲、集曲或套曲。首先組成的曲調必須是同一宮調,因為先秦上古音樂的旋宮轉調法久已失傳,三分損益法不能得到準確的半音音程差的律位,無法在表演中間變調,這個問題直到明代萬曆年間出現十二平均律才得以解決。其次,就是同一宮調的曲調,它們的搭配和前後順序也是固定的,不能隨意使用,這大概和曲譜之間和諧銜接有關,比如以上舉例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就是《雁兒落》在前,《得勝令》在後的固定搭配,現今元曲格律譜一般都記載有搭配關係。第三,曲牌中有小令、散套(散曲套曲)、劇套(劇曲套曲)都可用的,隻有用於套曲的,小令專用的,散套專用的,劇套專用的五類。比如《正宮 叨叨令》小令、散套、劇套都可用,《正宮 端正好》隻能用於套曲,《正宮 鸚鵡曲》小令專用,《正宮 菩薩蠻》散套專用,《正宮 窮河西》劇套專用。還有少數小令、散套都可用和小令、劇套都可用的曲牌。

    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劇,和宋雜劇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整個劇本一般分四折(一折相當於現代多幕話劇的一幕),偶爾有五折,“折”在劇本既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這種分折結構符合於戲劇情節發展的起、承、轉、合的一般規律,外加楔子(序幕或過場);角色分工更為詳細,一本戲隻有主要角色獨唱,正末唱為末本,正旦唱為旦本。除正旦正末(男女主角)外,還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孛老、細酸、兒等等許多配角;所唱北曲必用套數,叫做劇套或劇曲;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 ,用來概括全劇的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竇娥冤》,題目是“秉鑒持衡廉訪法”,正名是“感天動地竇娥冤”。元雜劇這些都是與宋雜劇不同,顯然比宋雜劇豐富和成熟。劇曲也必須遵守套曲除第一條原則外的其餘三個原則,它用於舞台表演,一定有科、白。實際上,散曲和劇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後者屬於戲劇。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