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歌史話十、唐詩音韻(上)

來源: 龍劍 2020-08-06 07:48:3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037 bytes)

    唐代詩歌出現了一個一直影響到現今的新詩體:五七言的律詩和絕句,和以前格式不那樣整齊的詩體區別起見,後世稱它們為近體詩或格律詩。首先需要說明一下的是,絕句實際上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的造句除了不一定要求有對偶外,其它要求是和律詩一樣的,這樣的句子常叫做律句,而古絕則沒有在這樣的要求。不過唐代以後,多數情況下人們稱寫了一首絕句,指的是律絕,可以認為是古人所稱“律詩之半”。

    格律詩充分體現或者說利用了漢字的特點,因此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雖然英國也有十四行詩之類的格律詩,但比起中國的近體詩格律的嚴謹要差遠了。格律詩對所用字的聲調有嚴格的規定,所以需要簡單地回顧漢語語音的變化曆史。根據語音的變化,古漢語可分為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個階段,這可能和曆史上民族的融合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三個階段的劃分剛好出現在漢族以外的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時間相一致。

    上古漢語指的主要是先秦的漢語,一直延續到漢代。西晉以後,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他們使用的語言使得原來中原的上古漢語語音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中古音。上古音和中古音是有明顯差異的,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特別在朗誦《詩經》時,就已經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到隋代的陸法言《切韻》對中古音作了係統總結,標誌著中古漢語完全成熟,唐詩用的就是《切韻》音係。上古漢語發音還在研究之中,其基本方法是從中古漢語(《切韻》音係)倒推上古音。即在中古音的基礎上,用《詩經》的韻部和諧聲係列,以及漢語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證據(漢藏語係、壯侗語係、苗瑤語係等語言中的漢語同源詞和借詞)來推測古代的發音。不用《楚辭》是因為《楚辭》摻雜有楚方言,用來比照中古音和上古音的價值不如《詩經》。

    對上古音的探索是由南北朝後期的沈重開始,他曆仕蕭梁、後梁、周、隋,是一位活躍於南、北,且具有一定政治影響力的經學大師。沈重學問淹博,首創“協韻”法,用當時的音韻推測《詩經》中相關漢字的發音。“協韻”法一直使用到到明末,顧炎武才在明代陳第的研究基礎上,給出一套更為科學方法所代替。上古音的研究,今天還在繼續著,取得不少成果,並且已經有了一些用這些成果朗誦《詩經》中詩篇的作品。和格律詩有些關係的是關於上古音中是否已經有聲調變化的研究,這似乎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唐宋兩代正處在中古漢語時期,因此唐詩宋詞所用的就是《切韻》音係,當然隨曆史進展,《切韻》音係也有些變化,下麵將對此作進一步說明。到了宋代,北方的漢語先後受到契丹、女真和蒙古語的影響,元代以後,《切韻》音係隻保留在詩詞作品中,日常用語就由中古漢語變為近古漢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稍後的《洪武正韻》代表近古漢語標準語音,標誌性的變化是《中原音韻》的“入派三聲” 。北方的近古漢語不再有入聲,但《洪武正韻》仍保留入聲。

    因為格律詩的聲調格律是建立在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音基礎上,所以需要比較詳細地考察《切韻》的形成和演變。

    南朝齊永明年間(483—493),周頤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沈約與謝朓、王融、範雲等人一起,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後人所記之“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四聲八病”說為後來產生近體詩奠定了基礎,曆史上把沈約、周頤等人的工作稱為永明聲律學,他們的詩作被稱為永明體。         

    四聲:指平、上、去、入四聲,對於現代音韻學來說,其調值已無從查考,隻能通過韻譜來估略。根據元和韻譜和玉鑰匙歌訣中的說法,推斷出:平聲可能是一個平調,上聲是一個升調,去聲是一個降調,入聲是一個促調。

    八病:指作五言詩時,在運用四聲方麵所產生的毛病。1.平頭:五言詩的第一、二字不能與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平頭的毛病。如:芳時淑氣清,提壺台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2.上尾:五言詩的第五字(出句最後一字)與第十字(對句最後一字)不能聲調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樂府中: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3.蜂腰:顧名思義是兩頭大,中間小。指五言詩一句內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不能相同;或第二字與第四字不能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方都是平聲字,我、鯉又都是濁音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4.鶴膝:對於這一條各文獻說法不一,揀錄兩條:其一是說五言詩的第五字與第十五字的聲調不能相同。其二是與蜂腰第二點正好相反。這一點,《杜詩詳注》中有簡略的說明,但不詳盡。5.大韻:指五言詩兩句之內不能有與韻腳同一韻部的字。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6.小韻:五言詩兩句各字之間不能有同屬一個韻部的字。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7.旁紐:所謂“紐”是指聲母,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比如:魚遊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此外獸走同韻,犯小韻)。8.正紐:五言詩兩句內不能出現聲母、韻母相同,僅四聲各異的字。比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隻調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流與秋,又犯小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