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叱吒風雲 為何教子寧靜澹泊

來源: waterloocorn 2018-10-17 11:58:4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686 bytes)

文/宋寶藍 

《藝文類聚》中記載了一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8歲的幼子諸葛瞻的教誨。諸葛亮說:“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心中不能恬淡寡欲,就無法明確誌向;身心不清淨,就無法實現遠大的夢想。後來,這句話濃縮為“澹泊明誌,寧靜致遠”,備受世人推崇。 

諸葛亮所期望的“澹泊”,並不是讓諸葛瞻在“澹泊”中碌碌無為,隱身棄世,避居山野,也不是讓孩子在“寧靜”中慵懶安逸,虛度一生。諸葛亮希望孩子“澹泊明誌”,當心中沒有雜念,無欲無求,就會使誌向更加清晰堅定。而在清醒理性的狀態下,人可以不為名利所纏、所累,不為世間繁華誘惑侵蝕。那澹泊的氣度,猶如行雲流水散出的嫋嫋雲煙;猶如堅毅的鬆柏在風霜雪雨中依然挺拔的身姿。 

同時,諸葛亮告誡兒子“寧靜致遠”。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就要克製浮躁。人心寧靜,才能像高遠的天空一樣,廣闊而深邃。一個人能擁有這樣的寧靜,他看事物的眼光也一定會長遠。 

得益於“澹泊”的力量,人的誌向會更加堅定;得益於“寧靜”的心態,人會更加智慧,洞悉萬物,處變不驚。無論身處何種世事之中,都可以“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古代先賢說:“正則靜,靜則明。”清代《杜詩言誌》中寫到:“至於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澹泊明誌,寧靜致遠,未嚐不處處流露。” 

品讀先賢教子的殷殷苦心,心神也隨著思維馳騁。當一個人不計眼前一時得失,自然會有洞徹世事的悠然智慧。想必,這就是“澹泊明誌,寧靜致遠”的意義所在吧。

https://github.com/yowping/repo1/blob/master/oGate.md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