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五嶽祠盟記》賞析

來源: waterloocorn 2018-09-04 14:44:3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263 bytes)

 

文/唐蓮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餘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曆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荒夷,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 

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餘之願也。” 

這是嶽飛轉戰途中,題寫在宜興五嶽祠牆壁上的誓詞。建炎四年(1130),金兵再次進攻常州(今江蘇常州市)。嶽飛率部迎敵,六戰六捷。金兵統帥兀術,逃回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嶽飛在牛頭山設埋伏,出奇兵大破金軍。兀術逃竄淮西,嶽飛乘勝收複了建康城。 

此文披肝瀝膽,豪邁雄健,充滿強烈的感召力量。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餘發憤河朔,起自相台……”,文章在對從軍以來的戰鬥經曆的回憶中落筆,氣勢極壯。“中原板蕩,夷狄交侵”寫出當年中原地區異族侵擾,社會動亂的局麵。“板”、“蕩”是《詩經•大雅》中的兩篇,是反映周代動亂的,後世就用“板蕩”二字,形容社會的動亂。作者正是激於民族義憤,投身抗金救國的事業。“發憤河朔,起自相台”兩句互文見義,說自己從河朔相州的家鄉奮起參軍。河朔:指黃河以北的地區。相州:亦稱作相台,是因為後漢時曹操在此地建築了銅雀台的緣故。古代男子年至二十要束發加冠,表示成年。嶽飛從軍在宣和四年(1122年),剛好是加冠的年紀。他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已經身曆二百多次戰鬥。雖未能盡如人願.也可以稍慰我心了。筆觸所至,洋溢著一個愛國將士的自豪之情。 

接下來,以“今又”二字提起,轉進一層,四個短句簡括地寫出收複建康一戰。“一旅孤軍”:言軍隊數量很少。《宋史.嶽飛傳》謂“(建炎)四年,兀術攻常州,宜興令迎飛移屯焉。”可見這次戰鬥是從宜興起兵的,所以這裏說“振起宜興”。在上麵一段中,一麵回顧戰績,寫“發憤河朔”,寫“振起宜興”;一麵又時時以尚未實現的遠大目標自勉,恨“未能遠入荒夷,洗蕩巢穴”,“恨未能使匹馬不回。”這樣就表達出奮勇進擊的強烈願望,在寫作上也是在為下文正麵立誓層層蓄勢,使之顯得更其有力,增強了修辭效果。 

“故且”一轉,立下誓言:首先“養兵休卒,蓄銳待敵”;隨即“喋血虜廷,盡屠夷種”;最終實現“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的抱負。本文處處表現了高昂的愛國熱情,表現了消滅敵人、恢複中原的決心和信心,讀來令人鼓舞。 

這篇文章,以氣勢見長。全文一氣貫注,奔瀉而下。作者選擇了許多有氣魄的語詞,又用以四字句為主的整齊句式。比如:“遠入荒夷,洗蕩巢穴”,“建康之城,一鼓敗虜”,“喋血虜廷,盡屠夷種”等等。字字有力,句句鏗鏘,對表現作者的性格和襟懷起了很好的作用。世間廣泛流傳的《滿江紅》也抒發了與本篇相同的情懷。本文也從這一方麵,再現了嶽飛偉大的愛國精神!

請看下文:

http://mrw.so/4TpbZA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